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2351
    • 经验34120
    • 文章1965
    • 注册2004-04-12
    [转贴]半部《论语》能否治天下
    随着近年来国人对“读经”的关注,尤其是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播,作为儒家基本经典的《论语》陡然“身价倍增”。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人们很自然地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观念浓厚的国家来说,到传统中去寻找安身立命的依据,显然是顺理成章的。
      从汉代开始,《论语》就是学童读书的入门课程。杜甫《最能行》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就是说儿童刚刚就学,水平仅限《论语》而已。宋初宰相赵普读书不多,据说只有一本薄薄的《论语》。身为两朝宰相,君国辅弼,燮理天下,“学问止《论语》”怎么能行?这本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所以当太宗赵光义问起时,赵普“略不应对”,很不好意思,忸怩无奈,只好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言外之意,显然是说虽然我学问不大,但一半帮你哥哥(赵匡胤)定天下,另一半帮你建设太平盛世,倒也足够了。这里面,自谦和“滑头”的成分居多,是不能当真的。
      可后来的一些儒生们却偏偏较起真来。有人说,赵普每到决定大事的时候,就会去书房里查阅《论语》;更有人信誓旦旦地说,只要领会了《论语》中哪怕一条的真义,就可以终身受用。当然也有人指出,细察赵普平生的施政行为,其实并没有按照《论语》的义理去做,所谓以《论语》治天下,纯属自欺欺人之说。
      撇开纠缠在赵普身上的是是非非不谈,那么,“半部《论语》”或者说《论语》到底能不能“治天下”呢?
      《论语》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扛鼎之作,但此书本身一点也不神秘。它其实就是孔子弟子“听课笔记”的汇编。“论”有“编纂”的意思,“论语”就是对“孔子之语”的“编纂”。当年孔子身边有许多学生,他们后来也收了门徒。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几代师徒之间相互交流的内容既多且杂。孔子死后,徒子徒孙们根据多年、多人的记录和记忆,把孔子和学生们交流切磋的话整理编辑在一起,就形成了《论语》。
      《论语》所记述的内容比较广泛,举凡读书学习、立身处世、修道养性、出处行止、事上御下、奉天使民,应有尽有,但其核心内容则是关于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的讨论。孔子本人是先秦时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邹鲁学派”,其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希望通过从政入仕来谋求个人发展,实现“美政”理想的。所以,《论语》一书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的道德主张、生活智慧、政治观点和治国理想。
      一般来说,要让“天下”实现政治通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必须处理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必须规范好家国秩序、人伦体系以及人的内心安宁等问题。孔子在《论语》中指出,要治理好国家,需要“足兵、足食、足信”,即要有足够的兵力、足够的粮食以及百姓对国家的信念。人力上的充足和物质上的丰富,仅仅是一个条件;真正要让人从内心感到安定并对政权产生认可感,则来自于信念和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孔子十分强调个人的修养,要求人们重视自律自省,认为只有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他希望君子做事要依义而行,要看是否合于道义,以此来规范个人的行为,不让人做错事、做坏事。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孔子的主要追求。在《论语》中,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礼治的思想,希望用礼来规范君臣上下的举止行为,进而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孔子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等多方面的差异,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群体合作的理由。孔子认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各守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各尽其责。在《论语•学而》篇中,这被具体表述为“和为贵”。
      为了提高人们“复礼”的自觉性,也为了使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孔子进一步提出了“仁”。他认为,“仁”是“礼”的根本,“仁”的实质是“爱人”。这从积极的方面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孔子所谓的仁爱,又不同于“博爱”,而是一种源于“孝悌”、从家庭出发的有尊卑长幼、贵贱亲疏差别的爱。孔子认为,只要人们都能爱自己的家人亲戚,扩而大之,就可以逐渐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最终就会交织成一张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爱”的网络。
      把“仁”的思想推广到政治上,就是实行德政,反对暴政,反对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可视为他的治国纲领,所以明代一位叫吕的人就感慨过,用《论语》这一条治国足矣,何必“半部”。
      吕柟的这句“大话”,不禁让人想起孔子和鲁定公的一番对话。在《论语•子路》篇中,定公问孔子:“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意味深长地回答道,“话不能说得这么机械!”《论语》中确实蕴涵了许多治国安邦的道理,但如果没有全面正确地掌握国情民意,没有熟悉治国安邦的规则策略,莫说“半部《论语》”,即便是通读全部儒家经典,仍然会有可能“丧邦”误国。所以,万万不能教条地理解“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


    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令字辈,平阳派二支(漆桥支)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93
      • 经验3005
      • 文章355
      • 注册2007-03-15
      写的好~很深刻!学到一点点!
      孔德波
      丹阳派三支江都支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