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2351
    • 经验34120
    • 文章1965
    • 注册2004-04-12
    转贴:『煮酒论史』 [青史评论]孔夫子应该姓什么?
     这个问题是前几天突然迸发出来的,当即我就问了身边的几个个朋友。
      
      第一个人答曰:孔子?不姓孔吗?
      第二个:(不相信地)你问的是山东那个叫孔丘的人吗?
      第三个:(试探着看我的眼睛里有没有开玩笑的成分)哪个孔子?脑筋急转弯?
      第四个:(怔愣数秒)哈哈哈……
      
      我很没面子地铩羽,打算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由浅入深,就这个问题先百度了一下,谁知先一眼就看到有位好学之人比我更领先一步关心此类问题——见“百度知道”,有一个人提问:孔子的父亲姓什么——这个问题才有水平吧?因为孔子姓什么似乎无庸置疑,倒是史料上关于孔子之父“叔梁纥”的记载出离了情理——他怎么没见姓孔呢?于是,我又投入到这个有趣的问题中。顺便说一下,“百度知道”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通过开放式答题,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可以积分。嗯,说远了……总之,百度知道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知识共享答疑系统,虽不具权威性,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何况往往都是卧虎藏龙在民间,总之,这个问题还是可以参考一下的,只见该问题已有“最佳答案”,上头赫然插着小红旗的就是,如下: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是字,“孔”是他的姓,按照现代人的叫法,应该是孔纥,但史料上都习惯称他为 “叔梁纥”。 叔梁纥曾是个将官,在当地很有些名气,因为他立过两次战功。
      
      他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以上是该问题提问者选择的最佳答案。反复思考之后,我还是觉得有问题。
      
      实际,我们如今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先秦的姓名结构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差别还是很大——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男子的名称前乃氏而非姓,按照当时男子的姓名习惯,氏+字+名,或者,在不完全称呼情况下,也有字+名的情况——比如孔子之父叔梁纥。但是,我真弄不明白,此答案的源作者如何能在因果结论之间缺失一环的情况下推出了当前的答案——因为孔子姓孔,所以孔子的父亲也姓孔,只是史书上不习惯这么叫罢了——真是让人一头雾水!不过,那么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答案,竟然已经在网上广泛流传了。
      
      根据诸多史料及证据,可以看出,先秦的男子是耻于称姓的。首先,《通鉴 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产生于血缘系统的分门别类,是与生俱来的;而氏则更像一枚后天所获取的标签,并以此标记自身并相传子孙,成为家族的符号。这一点似乎带有原始社会男子以各种外在形式展示自己勇力之风的孑遗,不过,姓氏文化毕竟已经是那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产物了,彼时的男子,张扬更多的不再是肌肉和勇力,自然也不需要狼牙和虎皮,他们争的是功业、荣耀等抽象的能力,所以必须以一种斯文的方式进行炫耀。因此,男子名前冠以氏是再微妙不过的发明了。男子名前的氏,几乎等同于他的人品标签了,是何等重要?若称姓,岂不有辱自身?关于男子称“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有更明确的考论:“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姓氏合一至早也在战国中期以后。孔子为春秋人,本人又及其推崇周礼正统,也不是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个性,恐怕还是老老实实遵循彼时社会的姓名规则更在情理。综上,尽管我们早已习惯了孔丘二字,尽管我们早已习惯了当今的姓名规则,尽管如今的孔姓早已赫赫有名,但为何就可以唐突地断定先师他就姓“孔”呢?何况,我们如今连祭孔尚且用太牢,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请圣人吃K.M.P(当前流行的三种西式快餐联称)呢。
      
      那么,这个“孔”是否就是他的氏呢?
      
      首先看看男子之氏的来源。班固《白虎通 姓名》篇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在西周宗法制下,父系单世系传袭制度被巩固,这正是氏得以发扬的原初动力。先秦男子的氏,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来源:
      
      -以封国、采邑为氏:能够被分封以采邑,只能是卿大夫以上的男子才有的殊荣了。著名的自然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些老牌诸侯国,如:齐、鲁、卫、郑……还有,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芈姓(同楚王族),而以屈为氏,正是因为他被封在屈地。
      -以官职、爵位为氏:司马、司徒、司空、司寇……
      -以居地为氏:如:江、郭、原、东门、……
      -以先人谥号为氏:如:庄辛,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后代,以其先祖楚庄王的谥号“庄”为氏;
      -以先人之字为氏: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以先人别号为氏:夏、殷、唐... ...
      -以职业或技艺为氏:这些多适用于庶民百工的男子。厨房大师傅可以叫庖某(如给文惠君上过厨艺哲理课的庖丁),艺人演员则可以称为优某(如曾谏言于楚庄王的优孟),巫师可以叫巫某(如尚书等书中出现的巫咸),善于吹箫的可以叫箫某(如秦穆公的乘龙快婿箫史)……
      
      同时,再看看有关孔子身世的文献记载:
      
      首先是比较权威的史记。《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这里,太史公似乎很明确地指出了孔子的姓。不过,太史公所处的西汉,姓氏已早已合一,因此,关于这个小细节在这里没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孔子家语出自孔子之手,即便在某些大事件方面有粉饰美化的痕迹,但至少在姓氏等原则问题肯定不会含糊。《孔子家语 本姓解》记载:“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乱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 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 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不用我赘述,在这里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孔”乃是氏了。可以料想,孔丘的高祖防叔逃难到鲁国时已是很落魄了,无封邑,自然不能以封邑为氏,所以后人的氏就得按照另外的方式了。按照孔子家语的一种说法是,采用有名望的先祖孔父嘉(字孔父,名嘉)的字为氏,这种氏的用法是符合当时的习惯的;另一种就是说孔父在世的时候曾被赐号为孔,后世以先祖之号为氏也很讲得通。总之,不管怎么说,“孔”在最早的确只是孔子家族的氏。换句话说,就是——孔子他老人家不姓孔。
      
      好了,问题解决了一半。那么他不姓孔到底姓什么呢?家语似乎也没有提及。一般来说,先秦时的姓名规则是“女子称姓”,那么姓通常从这个家族的女性血亲的名称才能看来。比如,周王室的公主们都被成为王姬,齐国的公主们通常叫做某姜,以及陈国公族的女儿们都是某妫,这么很容易就知道了周人姬姓、齐国姜姓,以及陈国妫姓。如果能从孔丘家族的女性血亲身上得到一些信息就好了——比如孔子的姐妹、姑姑、女儿、侄女之类。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至少有九个姐姐——其父就是因为有九个女儿和一个残疾的儿子总是心有所憾,才不顾年迈,又与颜氏家的豆蔻少女生下了孔子。但遗憾的是,这九个女儿的以集体的名称出现在史料上,仅此一笔;孔子也是有女儿的,《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载:“公冶长,齐人,字子长。孔子曰:‘长可妻之,虽再累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孔子将女儿嫁给了做过牢狱的学生公冶长。还是很失望,没有提到“其子”叫什么名字。很不幸,那时女子地位要相对低得多,在纸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惜墨如金的。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做南宫括,字子容。孔子称赞他“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然后“以其兄之子妻之”——同样,“兄之子”的姓名信息更少得可怜。
      
      有时候,我发现人很容易舍近求远,比如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孔子家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本姓解》第一句就是:“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孔子祖先若一直上溯的话,就直接上溯到殷商王族,那么,很明显是子姓。就是说,孔子应该姓子。这样就很有趣了,刚才在提到孔子女儿、侄女的文献中出现的“其子”的“子”,是否有双重的含义呢?
      
      但实际上,即使在孔子同时代的典籍中都很少提及这个姓。我权且瞎猜一下:
      
      宋国是殷商移民。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以奉汤祀。待武王驾崩后,武庚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东征平乱,便封殷纣的庶兄微子于宋,将殷之子孙迁徙到宋。生于鲁的孔子虽出身殷商王族之后,但他已经全盘接受了周文化,他的一生对周文化充满热望,不论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周游列国之时,还是在不著而述的教育工作开展后,他用一生的理想去追寻的偶像是周之开国功臣周公旦。直到垂暮的晚年,他还曾怅然而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方将辞世的前七日,孔子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梦,还流着泪对子贡唱了一曲:“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有人说,夫子辞世前的悲歌,似乎在和他毕生的理想开了一个玩笑。这倒未必,人本来就是矛盾的载体,我倒是觉得那更是人性的闪光之处。只是不晓得,夫子他一生的热望和理想逐渐随着生命耗散的同时,可会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几乎被后人淡忘的,与生俱来的姓,那是殷人的“子”姓?
      
     
     
     作者:蒹葭从风 提交日期:2006-11-13 11:51:00  
    http://main.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52473.shtml
    
    有兴趣的宗亲请去网上跟贴
    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令字辈,平阳派二支(漆桥支)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30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