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84
    • 经验9060
    • 文章605
    • 注册2007-09-26
    皮老师:赞!一定去拜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光文講堂手記〔一〕
      前言
      自初中畢業以後,我就變得十分好學,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曾經讀過七次,給我很大啟發。那時各家各戶的父母與孩子都互相督促,要重視將來的出路問題,要讀醫學院系.要讀理工科系.要讀法律.電腦.…,反正什麼科系好賺錢,就讀什麼科系。孔子所謂“今之學者為人”,蓋指此也!讀大學不是為了修身成己,不是為了追求道理與智慧,而是為了謀職,為了賺錢。同鄉好友鄰居,也經常將此意,或切切或溫馨的告知父親,但父親是個天真的理想派,他不認為生命的目的在糊口,在賺錢,他相信糊口不是問題,即使窮一些也無關緊要,人生在世應該有理想,有志氣,應該為公義為社會道德做出貢獻,應該在人間留下遺愛與記錄。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司馬遷“欲以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傳諸其人”的名言。他既對我採取自由主義的教育方針,而我的數理化一向是弱項,當然更願意隨意瀏覽,以快樂為本。
      成年以後到社會工作,果然證明一般人的集體智慧是非常明智而具哲學洞見的,許多朋友同學鄰居,果然借著自己的理工技能,趁著台灣經常揚升之際,大發利市,過得滋潤有味。而我這一點點人文知識,在工商社會根本無足輕重,以致於窮途潦倒,如喪家之犬,經常換工作。直到友人陳芳鵬投資大陸,我擔任副總經理,才有高收入以及安定的工作。
      孔子2553[02]我返台重新自修儒學,努力習作。孔子2556[05]我以儒者的心意與夢想重返大陸,決心刊落俗務,追求父親的夢想“欲以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傳諸其人”。幾年來待過保定,待過珠海平和書院.廣州信孚黃石學校.武漢雲深書院.南京孔子學府.武漢一元一國學網,總感依人作嫁並非長久之計,但又無能力自建道場,遂致徬徨苦惱,無以為計。
      孔子2559年12月,得知嘉興房租便宜,經濟發達,人民溫和有修養,幾經考慮與研思,決心前往尋找機會。2560年3月遂到嘉興尋找房子,四月從武漢搬至嘉興。嘉興的房子有120平方.還附帶一個24平方的車庫,是一個毛坏房,所以我一直忙於裝廚廁設備.裝門.以及粉刷牆面及地面,還得買傢俱。
      按皮氏宗譜命名規則,我是光字輩,名字中間字應為”光”字,但父親因為有反傳統心態,故意不照此命名。自我投身儒學後,頗欲恢復傳統命名法,在雲深書院時,與孩子明一討論此事,他說“爸爸喜歡讀書及寫文章,就叫文,合起來就是光文”。想想也不錯,就開始啟用“光文”之別名。
      緣起
      因為35年前與嘉興女作家褚問娟的一次會面,我在詩中提起此事,從而認識褚問娟研究專家蔣國強先生,經他推介我又認識鴛湖書局蘇偉綱.劉國琳.郁震宏…等人。於是有了〔鴛湖四書研習班〕的合作方案,孔氏宗親網總版主孔衛東也表示願意支持,遂形成三方會盟的格局。此種會盟雖然都是通過個人協商,但也都是以單位代表人的身份參與的,因此我就決心借此機會成立〔光文講堂〕,既可以用適格的身份參與會盟,也形同宣布我正式自建道場,以自己的理念及風格,進行儒學宣揚工作。
      4月25日晚七點半,我正式開始在鴛湖書局二樓開講〔如何學習論語〕。基於鴛湖書局的人脈,我原本估計這頭一次開講,應該有相當人士參加吧!可情況不如預期,不過也正好滿座。到場的有書局蘇偉綱總經理.易學專家劉國琳.褚問娟專家蔣國強.烏鎮會所總經理徐飛.儒學青年亦之.安徽宿遷到嘉興黨校受訓的兩位縣府官員,還有遠從他處趕來的幾位老闆。
        我首先介紹〔鴛湖四書講習班〕的來源,之後進入正題談到:
      心是人的靈魂,是人的靈機靈性,是人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的智慧基點,是人創造力的核心,是人的皈依.是人最深的愛戀與魂夢。人心的深處是天心,人性的深處是神性,人應該承擔天命,彰顯天心,成為一種聖賢的偉大存在。

      接下來談學習論語應該具備的五心:1.要培養一個莊嚴心態,莊重嚴肅的看自己.看這個世界.看人間的事理道理.同時莊重嚴肅的面對孔子所揭示的道理。2.要具備一個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是仁恕之心,是惻隱同情之心,是慈悲善良之心,是能親其親愛其人,感恩大地山川的心。懂得感恩,知所感恩,才能讓我們更能感受天地萬物之微妙,更能體會聖賢心靈,更能理解字裡行間,許多未曾表述的深情深意。3.要有反省的心。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使自己得到糾正與成長。以聖賢的心靈與智慧做為觀照點,進行自我反思,才能進行深刻有力的反思。4.要有謙虛的心。知不足而後能虛心,能虛心才能學習,才更能看到他人的優點,明白他人的好處。5.要有尋道的心。中華文化核心是一種道的宇宙觀。最高的“道”化而為天道地道人道,再化而為百工技藝之道,化為人間器用之道,衣食住行之道…,一切都有道,一切都在道中。在這個道論世界裡,天道下貫而成就人道,天道人道之合德共進而成就人間萬類之道。所以人間萬事不是孤立不相干的,任何事都相關相涉,任何事都有其存有的根源,都受大道的護持。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經過提問與大家自我介紹,安徽的官員表示滿意,也想在安徽試辦類似講座。之後,我特地說明開班的基本設想:固然討論的場地與茶水是由蘇偉綱總經理,基於文化理念與公義目的免費提供,但由我主講的這個四書講習班卻是個收費的半公益講座,每月100元,三個月一期共300元。其方式如下:1.合作方的員工免費,比如書局的人員。2.學生及貧困人士免費。3.偶而來的旁聽朋友免費。
        之所以必須如此的理由是,常設的研習班不同於偶一為之的講座,研習班是一種持續性的研習活動,人員必須相對固定,必須形成一定的氣場與互動,效果才好。如果人員隨時改變,來來去去,氣場與互動難以形成,效果出不來,此活動就沒什麼意思。再者,對經典的研習,必須是有心人,必須有求道心,必須對經典具有敬意,必須有所堅持,收一點費用可以提高門坎,隔除不相干的好奇人士,使參與者的心靈更能互相感通。同時這也有一種人性的原因,物以稀為貴,難以得到的東西,才顯得珍貴,許多人對一種免費的東西,經常表現不知珍惜的心態,收一點費用,既可以強化學習的意願,對人對己都是有益的。

        其三.釋迦牟尼以人生為苦,世界為空,他要捨離,要四大皆空,要破除人對人間的依戀,他用托缽乞討法暫維肉身,自有他信仰上的理由。但其後,佛教廟宇也形成香火錢.捐功德…..種種費用以及金錢收受,和尚很富有。儒學則不然,儒學入世,用的是人間法,談人倫人性,談有所為及有所愛,孔子收弟子以束脩為費用,既已定下規則,我等儒學弟子豈可以違反孔夫子的規矩?佛有政府津貼又有大眾捐款供養,尚且有許多收費名目。儒者無政府扶持,無社會捐款,一無收入,叫儒者如何進行儒學宣揚?如何空腹研習?
        其四,社會任何人的任何活動都需要建立一種能量循環,沒有能量的輸入,沒有任何人任何單位可以存活。政府固然能印鈔票,但也必須源源不斷的需要人民交稅支持。從事儒學活動的人與事,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太空人,豈可以完全義務?相信任何有點頭腦,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不會用這種少不更事,不食人間煙火的心態看待儒學講座。
        其五,儒學研習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建立彼此一定的默契與感情,這就需要有一點課外的交流與互動,研習班準備每月聚餐一次,不另收費,就從100元中付,另外研習班學員每人可以獲贈《四書集註》一本,費用也來自其中。此外講師車買費,餐飲費,研讀的資料影印費,有時請遠方老師前來開講,也都需要費用。
        其六,許多人對奸商的投機反感,進而對一切商業活動反感,對一切收費活動反感,這就太不正常,太偏激了。工商活動就是人一時一分一秒都無法離開的器物生產與消費活動,沒有工商活動,人類生活將落入原始狀態,生活將變得十分簡陋困難,因此工商活動造就我們的繁榮與方便,造就我們的幸福與安樂,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否定正常工商活動,更沒有理由敵視這種類似於公益的講座。有人說我開此研習班是“儒学为名,厚黑为用”。這就讓我完全無法理解,這一觀點基於什麼理由與立場?難道他人的頭腦與勞力完全等若無物麼?難道這100元是美元麼?即使是美元,四週課程還聚餐,還送書,也根本談不上厚與黑啊!此人似乎是少所見多所怪,現在的禪七,現在的儒學研習,五天費用可以上萬元,我們收這100元不過芝麻綠豆,談得上厚與黑麼?
        當然,本研習班從開始設想.協商.研擬到備課,不斷有人反對收費,似乎認為儒學活動本來就不該收費,不收費是天經地義的。其實這根本是基非成是的錯誤觀念,老師在學校教學,從沒有人說應該免費,怎麼社會教學就不能收費?儒學是中國走向大國的重要軟實力,是中國人重建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但現在政府沒有形成扶助的政策,民間沒有捐助的習慣,一些儒者再不設法活下去,那真成了喪家犬,還有什麼能力協助社會建設精神家園呢?這些理由實在需要嘉興的朋友思考.理解與支持。
        我到嘉興發展,因為浙江是我的故鄉,因為嘉興是沿海發達地區,因為嘉興是魚米之鄉,人文薈萃,居民友善好客…..,更也因為先父遺言,到大陸應該住杭嘉湖一帶,對子孫之安定昌盛很有利。我懷著善意而來,期待盡可能的付出自己,盡可能為兩岸中國的未來,付出自己的一點心力與思想。也期待自己能長住嘉興。也許文人自古相輕,也許嘉興早有文人相輕的習慣,但是讀聖賢書所為何事?難道不應忠恕存心,寬大為懷,慈悲哀矜?對他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溫暖,多一些接納,多一些善意?
        中國已經揮別民初的沉淪,已經揮別殘酷的階級鬥爭,已經走向光明,已經迎來美麗的春天,我期待與嘉興的朋友真心相待,美美相共,共同享受與護持中華的春天,也共同在這江南水鄉留下美麗的詩篇與溫暖的故事,不知嘉興的朋友以為如何?
        孔子2560年5月1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光文講堂手記[二]

          5月2日,夜來風雨淒寒,我們又聚到鴛湖書局討論《論語》。在座有蘇總.蔣兄.小馮.亦之.桐鄉王先生等數人。
          進入第二講  學習為成人之本.討論孔子的學習觀。
          首先引温家宝總理“世界读书日”的談話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再引《荀子•劝学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做為吾人學習的參考。
          接下來講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7.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諸章。
          課間言及慈濟人言語輕柔,動作有度,謙敬和善,禮數週至,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溫暖快意。問其何以能如此,答曰:“言語當口吐蓮花.眼色當光明正面.動作當輕柔有節,蓋人之貢高我慢,無明放肆,往往傷人害己,損壞修行,所以不可輕慢自縱也!”。
          我也略說儒學之“溫良恭儉讓”.“枉念作狂.克念作聖”之教言都是此意。心不可縱,意不可放,氣不可肆,情不可濫,有一於此,其學德難有成就。人心最妙,人心最微,人心也最難制。所以歷史上大英雄大將軍,戰勝攻取,所向披靡,進而為王為帝統領億兆臣民,身旁之人唯唯諾諾,處處奉承,膝行伏仰,更鼓舞帝王大將得意狂妄,以為予者,天命所鍾,天下大智大德之所在,放眼古今,尋遍四海,從來豪傑,莫予若也!進而不可一世,自放自縱,轉眼成就一愚蠢自大之老頭,而墮毀其一世英名,可嘆也!可懼也!
          此理甚淺,所謂“七歲孩童能與知”,但修以成德業,克己以復禮,卻是千難萬難,所以“七十老翁未能行”。因此學論語不是學知識,鬥記憶本事,只是踐履,只是持續克己,修成柔軟心,慈悲心,感應心,知人痛養,而溫柔相待。君子明白言語之狂肆,傷人甚於利箭,故不敢肆無忌憚也!
          最後談讀書應該記筆記.應該練習寫作,如此將相得益彰。我更提出讀書五到之說,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身到,讀書必須用心,讀經典必須自身踐履,“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要能改變氣質與風度,成就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有德君子。
          孔子2560年5月3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鴛湖四書研習班〕公告
            由於經常有外鄉鎮的朋友參與研讀,週六晚上的討論,很不利於若干朋友的參與,經研究決定,特將研讀時間改到星期日下午,以後除特殊情況另行公告外,都固定以週日下午為研讀時間。
            具體時間地點如下:      
            時間:每週日下午2點至4點。
            地點:鴛湖書局二樓.嘉興環城南路313號.〔與紫陽街交會口附近〕
            本次第三次研習時間為:5月10日〔星期日〕下午2-4點。
            討論主題:第三講  禮之用和為貴〔討論內容1.12—20.3篇〕
            主講人:皮介行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光文講堂手記[三]
               
              在第二講中,以下幾篇引起討論: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在此做一些補充。

              首先〔大學〕中有修齊治平之道,莊子認為儒學追求的是內聖外王之道,這已經非常深刻的揭示出儒學的核心追求。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儒學以修身為第一位,修身更以自明其明德,彰顯其天德良知為第一位。這也就是莊子指出的內聖之學。儒學是人倫.人道.人性.人間的,因此其修己並不是要做自了漢。離開人倫之道的修身,是違背儒學基本義理的。儒學的修身,除修己成德之外,還必須擔負起家庭責任,擔負社會國家的責任,擔負天下人間的責任。如此循序漸進,相得益彰。因為這修不是死讀書的修,不是閉關靜坐的枯修,而是不斷自我反思,不斷在自我言行間,在家庭社區,在工作崗位,在社會人間做實踐。也就是修道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行道在人間的整體開展。所以不實踐不是真讀書,也不是真修德,知必須能行,能行才是真知,知行合一,互相促進才是真修。所以隨著學習的增加,經驗的豐厚,道德境界的高揚,逐步成君子,成大儒,成賢人。在這整個過程中自我修持是為己,社會實踐是安人,修己為了成德也為了安人,修己與安人互相貫通,互相成就。但兩者還是有些差異,修己是根本.是工夫,必須自始自終的進行,安人是外顯,是實踐,就要看機緣與條件。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沒有相應的天命,窮困潦倒之時,就在自身,或者自己家庭與鄰居間實踐。有比較好的機會,就在公司裡,在鄉里中實踐。如有更好機會,就為國家社會做事,把才華學德的光輝,散播到整個國家之中。

              在以上的儒學義理中,從孔子“信而好古”的信仰看,他認為古代社會分化不多,人比較純樸篤實,各種欲望也比較少,所以古代學者比較能專心學習,能站在修身立場真誠學習,為自己成德而學習。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人心浮躁,許多人的學習目的變得功利化,為了個人出路與利益而學習,為了市場需要而學習,這不很符合修己安人之道了。為什麼要拿這兩種對比呢?我認為涉及道德裁斷力的問題。儒者修己安人,其核心追求在維護社會正義,維護人民福祉,國家安定。所以儒者以承道行道為自己的使命,要堅守道統,護持風教。但任何社會都有權勢集團,為擴張權勢,獨享利益,他們總會想方設法,破壞禮法,欺壓弱小。如果學者抱著功利意圖去學習,一旦出來做事,碰上這種情勢,難免得為權勢集團幫腔助威,這就違背儒學維護社會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使命了。

              再說儒者要伸張正義,維護社會風教,抗拒權勢集團,需要具備相當力量,除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外,最基本的就是自己的道德勇氣,自己能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擁有這種精神特質,才更能保證他能成為社會風教的中流砥柱,護持社會基本道義。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抱著功利意圖,功利目的,一旦出來做事,面臨利益與道義衝突時,這種人必定會以利益做為首要考量,這就喪失聖賢義理對學人的期待了。

              至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問題,其重點不在“師”字,而在“擇”字。自己如何抉擇,為什麼自己能夠判斷是與非,善與惡而抉擇之?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這個“洞明”真不是容易的。因為人的學習除自己意願與習慣的養成外,更需要有相應的判斷力,知道是非對錯。但是“事未易察,理未易明”,在紛紜萬端,重重疊疊,人事物,錢財權,情緒理智的糾纏中,如何理出頭緒,判定善惡,的確非常困難。特別是在初學的年輕人中,學識.經驗.判斷力都薄弱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識別善惡,如何能擇善而從,的確是很大的問題。我想儒學的辦法其一是家教,人不學不知道,家庭也是一個學習與修德的場域,父母都應該努力學習,同時要善盡其責,培養孩子正當的觀念,良好的習慣,隨時禁除其不良習慣。不可認為身為父母,就能教訓孩子,就自然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其二是鄉里之教,傳統鄉里之人,非親即故,大家關係密切,痛養相關,鄉里的輿論,鄉里的長老,都對該社區的道德風氣.秩序情況,深度關切,對不當的行為,經常會給予壓制與教誨。其三.私塾與學堂老師。他們生活在鄉里,教學在鄉里,對鄉里的人與事瞭如指掌,既有道德威望,又有學識能力,也對鄉里起榜樣作用,指導作用。其四是師友之間的規過勸善,切磋琢磨,交友以自大其身,互相幫助,互相討論。

              現代社會資訊特別多,但多數是淺薄無聊的垃圾訊息,生活特別繁忙,功利意識特別強烈,人浸淫其中,往往變得淺薄浮躁自以為是,又因為儒學如游魂,社會價值失範,理想主義墮落,人不知好學,不知修為之道,只是隨著年齡長大而成父母,許多人既無學又乏德,往往不懂教養兒女之道,經常只是一味打罵,一味強制,有些則溺愛過甚,放任自流,這都很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至於鄰里之間,早已分化,各家自掃門前雪,誰能去管誰呢?

              面對當前社會情勢,我們沒有能力去導正社會風氣,目前可以努力以赴的就是重建師友之道,規過勸善,互相鼓舞。因此擇師擇友都非常重要,我們在此研習論語,就是要培養正心.正氣.正德.正道,培養判斷善惡,追求善惡的能力,使我們成君子做大人。

              孔子2560年5月5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鴛湖四書研習班〕第三講 禮之用和為貴 

                禮是什麼?我認為儒學的最高價值依托是天道,天道下貫而有人道,人道的核心在人性本善,善的另一種說法就是仁與義,亦即愛與正義。愛與正義的具體化就是禮樂教化,既要普施溫情與愛,也要有行為的規矩,此規矩有天道人道的內容,有價值義理,有風俗習慣,有規章制度,有人間各種行為儀節,有人間諧和的共進與共成。       美国学者邓尔麟根據钱穆的意見提出禮的解說:  首先,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         其次,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第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人类社会要与天地同在,就必须"因阴阳之大顺",顺应自然规律,仿效自然法则才能生存。治国、修身之道只有与天道一致,才是万世之道。《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大叔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第四,礼是统治秩序。        第五,礼是国家典制。        第六,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以上就是禮的內容,將理.義.情揉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習慣法.一種人間秩序與交往憲章.以促進社會安定.各人各家應有的地位與權益。
                以下進入論語課文:

                 1.[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
                節之,亦不可行也。」
                朱註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不迫之意。”
                安德義《論語解讀》解為“和:和諧.中和”。「斯:“析也”,與《詩經》“斧以斯之”之“斯”義相同」。黃懷信的《論語新校釋》解為「“和”.和諧.不相沖突。」.「“斯”此也,指上禮之用和為貴。」。綜合諸說,主要依黃教授的解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先王運用禮的方法,以此為好;小事大事都依禮而行。有衝突行不通時,應以和的精神去調節之。但是為了和而和,容易和稀泥,失去原則,章法.分寸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即使有權變與調和,也得依照禮的原則與精神去規範。禮為了成事.為了己立立人.尊人成己。所以必須共相參與,協同並進,維繫彼此相應的位格.尊嚴與利益。這種成人成己的精神最可貴。
                2.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朱註:「“道,音導”.“免而無恥,謂苟免刑罰”.“格,至也”.“一說,格,正也”。“書曰:「格其非心。」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亦即:以外在的政治權力及刑罰管制人民,人民會避免犯罪受罰,但卻沒有壯大內在的是非羞恥心。反過來以道德倫理.以風俗禮義.習慣法來引導人民,人民有正義感又有很強羞恥心。
                3.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是孔子思想中人道的最高核心,但也要看情況,有些時候“仁”的位階就不是如此高,比儒在此處,這個“人而不仁”,不是說此人完全喪失人道,而是說當此人喪失真誠與真情時,禮樂教化都無從施為,禮樂活動也都成了虛文。雖然也在行禮如儀,雖然也在奏樂,但都是虛應故事,禮樂都不會有實質意義。
                4.[17.11]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此條與前條相近。朱註:“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為禮;和而發之以鐘鼓,則為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禮不僅僅只是禮器的擺設,也不僅僅是動作週旋。樂不僅僅只是敲打鐘樂器。禮是人的尊嚴與互敬的展現。樂是人心中愛與真情的投送.沒有愛與恭敬心,禮樂都成虛應故事。
                5.[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朱子引范氏曰:「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朱子註:“易,治也。”.黃懷信的《論語新校釋》解為:「“易”借為“侈”。」似都可通。禮儀活動與其過度奢侈,不如簡單些。喪事與其禮文週至,不如悲戚哀慟。重視內心之真情實感超過外在之禮文與禮樂之器。
                6.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安德義《論語解讀》:“葸[xi]: 膽怯”.“絞:指言語尖刻.傷人”。
                此章講拿捏分寸的重要,禮既要維系彼此的身份與尊嚴,也要增進人間的和諧與福祉.彼此的位格.立足點.時機.場合.事態都得有所估量與拿捏,如此才能合宜.合禮。一旦失度失宜,就轉向反面。
                所以,恭而無禮就徒勞,沒有達到恭敬的效果,甚至走到反面,變成諂媚而自取其辱;過度謹慎,就成了膽怯;過度勇猛強烈,就會悖逆衝撞;過度率直,言語尖刻,就容易刺傷他人。溫情與敬意是禮的重要內容,恭.慎.勇.直都是好的人品,但如果沒有禮的節制,沒有尊重人己應有的尊嚴.距離與位格,恭.慎.勇.直反過來變成有害的行為。所以人的行為不可放任,不可由著自己,而必須尊重他人克制自己,給自己留餘地,也給對方留餘地,如何表達,如何行動,都需節制,須換位思考,尊人重己。
                朱註:“吳氏曰:「君子以下,當自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吳說近是。”的確這是談孝的問題,移到[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之下更順理與氣。此處不討論。
                7.[8.8]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朱註:“興,起也。詩本性情,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於此而得之。”此處表現一個道學先生的特質,凡事必談一個善惡邪正問題,其實如果真信仰人性本善,就尊重人性,任其奔放,不要動不動就拿善惡說事。詩為歌詠贊嘆,詩多心靈情感的聲音,所以詩容易感人,越好的詩感人越深,人的心靈情感與志氣,每經一回感動,就更深更大更厚一次。所以詩能勃發人的精神與志氣。禮是立身處世,言行合宜的節文〔一種規制與儀度〕,所要在社會立身,必得懂禮行禮。朱註:“樂有五聲十二律,更唱迭和,以為歌舞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查滓。故學者之終,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必於此而得之,是學之成也。”音樂.唱歌.舞蹈.甚至郊遊.享宴,都是培養性情,使人寬和溫潤,樂觀進取的重要內容,所以高雅的娛樂活動,也是成就人的重要法門。
                8.[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
                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朱註說:“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於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慾而復於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於我矣。”又說:“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慾淨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這裡可以看出朱熹有很強的兩元思維傾向,天理\人欲相對立,公\私相對立,其實這種對立相當部份是人自己想像出來的。人既是天之所生,人心人欲都也是天理所鍾,怎可以說一部份是天理,另一部份不是天理?人欲是生存生理欲望,當然是生命本色,沒有什麼不應當。問題只是,人口多了.資源少了.空間小了.文明開拓了,為避免人間的衝突,必須限縮欲望,必須規限滿足欲望的合適方式。禮.我們用儀軌法度來說明,這“克己復禮”就是修養自己.轉化自己.克除自己不當的言行與欲望,歸之於合宜合度的領域。這“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應該是講帝王將相,國家領導人,一般人是無此影響力的。“一日”不應解為“一天”,應該說是領導人“一旦” 克己復禮,天下萬民,就會歸向仁義之路。
                接下來非禮勿視.聽.言.動。簡單說就是不做非禮之事,視.聽.言.動都要在合宜合禮的範圍內進行。
                結語
                魯迅喊出“禮教吃人”實在是非常偏激錯誤的言論,社會沒有規則,人間沒有禮儀,根本是沒辦法運作,不成社會的。當然禮法都具有約束性,對一些自由放任的言行構成壓制,可是禮法的積極面更能成就人,成就社會的安定繁榮。對若干不合時宜的禮法,我們可以修改或廢除,斷不可以一偏蓋全,因為一點毛病,打翻一條船,這種極端思維是很要不得的。

                孔子2560年5月6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第四講  知人與自知

                  知人與自知是生命的大智慧,所謂知人則哲自知則明,能知人還能自知,如果沒有大智慧是絕難做到的,特別是面臨權力與財富誘惑時,要一個人通過自知自決採取退讓態度,那真比登天還難。可是卻有人做到了…
                  這裡舉管仲與鮑叔牙的例子:

                   〔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齐国的大夫)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靠近并占便宜)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小白、纠都是齐襄公的儿子[纠是庶子,即妾所生的儿子]。齐襄公被人杀死后,小白立为桓公,派人杀死了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人名,和管仲一起辅佐公子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這實在是一個美好動人的故事,是人間極為稀少的莫逆之交,兒時在父親指導下閱讀此文,小小心靈曾為之感動久久,熱淚盈眶….。
                  我們現在來看看論語如何談說此問題:

                  1.[1.1]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慍”含怒.不悅。我想這“知”可以有兩解:其一.知道,指名聲,知名度,意為知名度不夠大,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卻不會埋怨與不悅。其二.了解.理解,指他人,特別是朋友對自己才德的理解度。意為他人不理解自己,君子也能心態平和,不會埋怨與不悅。我想就現代社會來說,這兩者都說得通。“名”是一種通過公眾心靈所凝聚的力量,雖然知名度高也有許多不方便,但總的來說,知名度高還是有許多利益的,特別是好名.善名,會得到許多歡迎與尊敬。因此,現代人為了爭取地位與利益,必須先出名,先使自己有名。比如影歌星就必須想辦法出名,有名出場費就高.民主政治下的政客,為了選票,也必須想盡辦法在媒體上露臉.文人也比較希望出名,文人比較窮苦,也沒人看重,出名就容易名利雙收,解決窮苦寂寞的問題。如果將孔子的話用在這些地方,我們可以說“君子好名取之有道”,爭取名望是人奮鬥向上的動力,但應以正道求名,不可旁門左道,刻意求名,特別是不應該為了求名,失格失度,喪失一個君子應有的風骨與操守。

                  2.[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憂慮.擔心。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擔憂.不在乎他人不了解自己,擔憂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黃懷信的《論語新校釋》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也。」,那麼這句話就可以解做:不擔憂他人不了解自己,擔憂的是自己缺乏智慧。就前一文意言,重點在理解他人。就後一文意言,重點在自己要有智慧。其實理解他人也是很難的,必須先端正自心,放下成見,細細探索他人之言行種種,才有可能比較如實如理的理解他人。只要心存成見.或太性急.或粗心大意.就很難進入他人的思維與行事脈絡,不能捉到脈絡軸線,就很難理解他人。
                  3.[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此章與前章略同,不擔憂他人不了解自己,擔憂的是自己缺乏才能。
                  4..[15.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此章與前章同一個意思。病即是患,即是擔憂。
                  5.[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不擔憂沒有地位,應該擔憂自己是不是立得起來,是不是有本事。不擔憂沒人知道自己,但應該努力修德養才,以形成求取地位與知名度的本錢。這是孔子一貫思維的表露,學以為己,一切盡其在我,自我的修身成德,是儒學最深的關切。
                  6.[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有人理解我啊!”.子貢問道:“怎麼沒有人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怨恨天,也不非議人,只是下學人間庸常之道,借此以上契天道。理解我的大概只有老天爺了!”。
                  這是理想與現實間無可奈何的張力所形成的感嘆!孔子一生好學不倦,努力奮鬥,有命世之才,用世之心,栖栖遑遑,週遊列國,卻始終沒能得到理解與重用,晚年回到魯國,迴思前事,豈能不浩然深嘆!“沒有人理解我啊!”,聖人雖有德有智,但是卻無權無位,無法實施其抱負,只能望天興嘆!子貢詢問後,孔子做出“下學上達”的回答,這“下學上達”頗有些爭議,到底下學學什麼,上達達什麼?要我看因為人道通天道,人道的根源在天道,因此下學應該是學人間日用常行之道,而上達,則通過日用常道,以上通天道,契悟天心天命。所以,孔子發為浩嘆,更也是一種對天心的皈依與信持,“知我者,其天乎!”。許多儒者對孔子之不能掌權用世,深懷遺憾,所以堅持封他一個“素王”。其實依陰陽依伏之道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人善於政治謀略,有人善於論情說理。哲人不一定是政治能手,哲人走上政治舞台,可能只會是一個失敗的政客,中國與其多一位政客,何如多一位哲人聖人?孔子之不遇,可能也是成就他聖人智慧的好事,我人其實不必為此感嘆。
                  7.[20.3]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知命這部份留待“知命悟大道”來講。“禮”上次講過了,是人間的禮義規矩,不懂這些禮,是很難在人間立身的。而這“不知言,無以知人”即不善於從他人的言行去理解一個人,就談不上知人。孔子有“聽其言,觀其行”的教誨,所以這“知言”除了細心聽人言說外,還要觀察人的表情動作,甚至是生活與工作態度。人心甚深甚妙,也變化多端,在人間為人做事,讀不懂人心,不知人,勢必動輒得咎,沒辦法成就功德事業的。
                  ◎結論

                  《荀子-子道篇》有這麼一段記載: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赐!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贡对曰:“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颜渊对曰:“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明君子矣。”
                  這裡面就包含三個境界,1.使人知己爱己,以自我為中心,調動資源及力量,促使他人知我愛我,這是一般人的願望與追求。2. 使自己知人爱人,能入世服務他人,主動去創造並播撒美善,這是善心人的願望與追求。3. 達到自知自愛的境界。追求自我意志的高度挺立與深度自覺,達到既仁且哲的境界,亦即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千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進可退亦可,無可無不可,一切都求義之所在,但求天命時機之宜,得失無所縈懷。以最高的主體自覺與自我擔當,做為自知與知人的核心。為什麼這個境界最高,因為儒學認為自我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點,只有自我能安頓能挺立,能修己成德,才能談濟世助人。但在這三種態度中,其實在人情事理上也是相關相涉,高下未必如此容易判明。自知自愛的偏向將走入自我中心,正向的自知自愛,也將進一步走向知人愛人,通過知人愛人也可以贏得他人的知己愛己。這樣的層次也可以是一種內聖外王的問題,自知自愛是一種內聖的修持,走向知人愛人是一種外王的實踐,而贏得他人的知己愛己也可以是外王事業的最後成就。總之,這裡有個禮義之正當與分寸之合宜的問題,缺乏禮義的導引,愛己與愛人都可以誤入歧途。

                  總之知己與知人都不是容易的,士君子必須經常反思,虛心修為,才可能日有所進,心靈逐漸壯大揚升,通過 知己兼知人進入聖賢的場域。

                  孔子2560年5月15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光文講堂手記[四]

                    此次研習班是從週六晚改到週日下午的第一次,連同蘇總.蘇州大學博士生在內共有12人,算是人數最多的一次,也許朋友們都很有學習的興趣吧!我自己時間沒有掌握好,正好在二點左右趕到,還沒調息靜氣就開講,氣有些浮,又因為大家提的問題不多,我就匆匆將“禮之用和為貴”的題講完,其實“禮者,理也”. “禮者,履也”.禮是義理的重要體現,是日用常行的基本依托,其理甚深,匆匆講完未免草率。特別是論語章句,就字面的簡單說明,沒有多舉實例,沒有增加動作容止之禮儀說明,自己也深感愧疚,但願下週能補充一些。研習班經過討論後推舉蔣國強先生為班長,蔣先生為褚問鵑研究專家,文筆優美,處事細膩而穩重,蓋為今日難得之謙謙君子焉!
                    儒學的核心是天道.人道.天人合一的信仰,而其入門在克己復禮,溫良恭儉讓,這些道德禮儀上的規矩法度,往往道學氣很重,枯燥乏味,舉例多了,難免重複,且一堂課下來,可能就只講了一章一條,給人所學太少,浪費時間的感覺。如果少舉例,專就論語章節給予文字解說,進度快了,義理多了,但難免浮浮泛泛,談不深入,聽不明白,成了一種思想品德課的道德說教,更是乏味無趣!所以這種思想品德的道德課程,幾乎到處不討好,任誰來教都很難有趣。
                    再說任何課程都可以分理論及實踐〔驗〕兩個部份,實踐.實驗都比較有趣,但是課堂上的理論說明總是枯燥乏味,要明其理通其道,不有自身的投入.思考與感應是不成的,談學論理畢竟不是看電影,專以有趣與否來定取捨。
                    此外還有一個忙的問題,現代社會大家都忙,社會步調很快,每個人涉及的人.事.物及活動的地域既大且多。每一件人.事.物都得消耗時間精力去處理,因此很難集中精力去專注於一件事物。一週的工作與生活忙下來,還能在假日再撥時間來聽講座,已經是鳳毛麟角,難能可貴了,那裡還能要求聽者預先備課,先做預習?問題是離校久了,極少接觸論語之類的經典,本身缺乏相應的概念與必要的基礎,驟然聽講,難免雲裡霧裡,沒辦法進入道德思維的脈絡裡。再說人的程度不一樣,意圖不一樣,如何掌握一個度,使大小咸宜,輕重有度,的確不是容易的事。

                    如此說來不得不佩服于丹的本領,她講論語以心靈雞湯式的發揮為主,雖然在學理上有所不足而備受詬病,但畢竟她把論語講活了,講得有趣,使許多人願意聽,這也真是功德無量的好事。與此相對,我的口才與發揮能力明顯不足,這也是必須深自檢討,設法改善的地方。
                    此外,我還發現一些其他問題:
                    主要是心靈封閉與發心的問題。

                    心靈是人立身處世,觀照世界的核心。但心靈又是極為複雜,極為奧妙,極為淵深的一種靈魂之力用,心靈是每個人生活的總指揮,就像集團軍總司令部一樣,心靈受到層層的保護,沒有特別的通行證,誰也無法進入,沒有特別的原因,心靈的門不會開啟。但是心靈也有許多困惑,心靈也需要理解與關懷,到那裡尋找心靈的安慰?到那裡尋找心靈困惑的解除?這就是宗教的天地,宗教對人間的看法,宗教對生命的觀照,可能希奇古怪無理性可說,但是求道者既無法自己解決困惑,既無路可走,無理可尋,已經迫不及待,迫不得已,企求通過宗教的信從與皈依,解除自心的困惑。所以他之所以面對宗教,已經有了願望.有了想法,即佛教所謂發心.起心,已經對宗教的說教開啟心門,想以宗教的奇談怪論,安頓困惑,所以超離煩惱的出世說,反而很能博得人心之歸向。與此相對儒學也具有宗教性,但他是入世的,以人倫道德為依托,這些都是日用常行,人間通俗之理,說起來人人都懂,而且也是人人天天身在其中,無奇無妙,無高無超之可言。因此在面對儒學時,他不是實逼處此的擁有渴望,也不是心靈與生命的困惑,需要尋找出路,他只是想學點知識,只是想從外界取得一些知識工具,他之面對儒學,就好像面對歷史課.地理課,不但不思考心靈開放的問題,更將心靈的司令部高高舉起,以批判性眼光看儒學。在這樣的心態下,儒學既無知識可以教人,又無出世離世,成道成仙的奇異可以動人,只剩一堆道德說教,聽起來怎麼能不煩躁無聊?
                    元辰先生在博客〔天邊〕一詩裡寫道:“
                    十三
                    寂灭在寂灭之后。新生在新生之前。
                    所有的文字制造出一堆垃圾,圣人的呼吸在垃圾背后。
                    背后的妙义无法言说。
                    就像生命离开了鲜花、硕果和众人的赞赏。
                    高妙之心安然高妙的寂寞。
                    十四
                    制造自己的不认识自己,制造魔的不认识魔,制造神的不认识神。
                    人是这样的怪物,无穷极地将自己紧锁。
                    回家的路就在脖子下,那里挂着金灿灿的钥匙。
                    看你愿不愿开放自己。“

                    這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雖然文言文是儒學表述的工具,但研習儒學主要不是學習文言文,不是追求字義問題,而是追尋生命的悟道與皈依,追尋自我生命的本真與安頓。這是一個大哉問,一個涉及自我靈魂的深遠問題,沒有困惑,沒有發心,沒有心靈的開啟,只想從講者口中聽聞字義,聽聞知識的妙諦,肯定是會失望的。
                    研習儒學同樣需要發心,需要皈依,需要開啟心門。儒學需要皈依天道,生死問題不是成道成仙,做佛上天堂的自我欺騙,而是樂天知命的依從天道之所為,“善其生所以善其死”,“未知生焉知死”,如何來就如何去,生既是天道,死也是天道,妄想違天是狂妄而不祥的。我人所應該籌思的是如何擁抱當下,感恩當下的生命與擁有,如何善用生命,如何贊美人間,如何在人間播撒我們的愛與美.善與真。
                    自我心靈是修道.明道.悟道的場所,研習儒學是一種學道的過程,學道就是學自心,主要方式不是知識活動,不是向外界學取知識,而是一種反思活動,一種解讀自我心靈,以自我靈慧,解脫自我心結,使自我的心靈能量更強大,境界更高遠,氣度更壯大的活動,也就是如何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言思行,尋找更遠更深的生命體悟。以信道悟道,體道行道者的境界悠遊人間。

                    我們會以為我們不懂佛理,需要去學,需要照著做,我們的心態是謙恭開放的。但我們以為我們懂道德,懂倫常,懂天道,懂人間,我們的心態是自信自是,是封閉而貢高的。其實佛學要求人淨化其心,儒學同樣要人淨化心靈,沒有洗心,沒有皈依,沒有謙恭與退讓,如何能懂道德,懂倫常,懂天道,懂人間呢?
                    儒學一再強調工夫,強調行到才算知道,就是重體悟,重心習的扭轉,而不是什麼知識的知,學識的識。抱著學知識,而不是自我淨化的心態面對儒學,顯然是有很大偏差的。
                    “自性彌陀自真如”,正如元辰先生所謂“回家的路就在脖子下,…看你愿不愿开放自己。“
                    我要說悟道的路就在你的心門之中,看你願不願意打開心門,我們一起來皈依天人,贊美人間!
                    阿彌陀佛!老天祝福你!

                    孔子2560年5月13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340
                      • 经验9911
                      • 文章1105
                      • 注册2008-01-18
                      请教皮兄:
                      你所打下句

                      5.[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此文中“徒”是不是错了?
                      应该为“徙”吧?

                      拜读您的大作,有收获。感谢!

                      斗胆说了:有些字句我认为略显粗糙,混乱。还要斟酌。
                      令字辈。自90年从教以来倍感儒家经典之重要!03年志在圣城建立首家国学馆!教授读经典习礼仪,现与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合作,在论语碑苑已推广读经至今,欢迎诸位莅临指教!
                      http://905492004.qzone.qq.com/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1.是的該字錯了.
                        2.是的.做為社會人士的講稿.可能已經深了.應該更簡單些.教與學是互動的.差距不能太遠.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才疏學淺...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光文講堂手記〔五〕
                          課間談及,人是不是理性動物?或者多大程度是理性動物的問題。當然一般人都相信人是理性的,或者相信人通過努力能夠達到高度理性的狀態。究實來說,科學手段對物理性質的判定極有功效,但對人心性質的判定,卻很難著力。人心究竟如何?更多得依靠人的生活經驗,以及自我神而明之的反思。依我自己的感受,我比較喜歡用易經陰陽哲學觀,來解釋人心之傾向。亦即道生陰陽,陰陽互濟以成用,人的靈魂就是人道核心之所在。靈魂下而為感性與理性,感性理性相互依伏以成智,智以導引日用常行。因之人的言思云為,既是理性的發用,也是感性之顯揚,有時理性主導,有時感性主控,因人因時因事而不斷變化,未可一概而論。
                          因此人要認識自己,體驗自我,除了理性為主的反思與自我剖析外。更需借助詩歌音樂,借助祭神迎神的特殊音樂,甚至於借助某些迷幻藥,以幫助自己突破理性思維的框限,進入迷離恍惚,進入一種屬靈的天地,用以觀照自我心靈深處,奧妙玄遠的所在。
                          以此為前提,人的學習與成長,可以通過理入,但同時也需通過情入。以情入來感動人,淨化人,壯大人,這就是文學藝術.詩歌舞蹈.迎神祭神.甚至人的歡宴歌哭所起的重大作用。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也正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個人文主義者,為養護性情,應該經常接觸文學藝術.詩歌舞蹈這些活動與作品,要讓自己的心與靈經受感動,經受到美與愛的洗禮,擁有更多美與愛的人生,才更富足,才更亮麗而溫暖,世人多執著於金錢的追求與享受,卻經常忽視自我靈性,美與愛的升華與縈迴,這是很可遺憾的。
                          有朋友一再追求一詞一語的切確意思,我覺得文字是一種心靈的符碼,不是磚塊石頭機械事物,文字既是心靈創造物,又是歷史與社會,通過億萬人不斷使用與鍛造而形成的符號,因為人在各種情勢與需要下使用這些符號,這些符號也就被人賦予多種意含。再就是《論語》的記載很簡單,許多背景與脈絡都沒有說明,我們在二千多年後讀他,要完全確切的理解與說明,恐怕是不可能的。何況每個人有其信念與意義世界,即使同一句話,在不同信念的解讀下,也會呈現出不同意含。所以《論語》的一句話,只要彼此的理解都在可以接受的共域中,就可以說大家的理解是一樣的,實不必堅持彼此解說的字句完全一樣,分毫不差。當然如果彼此的理解有很大差異,自也可以列舉理由爭論一番。
                          在《論語》的討論中,我更感覺一種教學的相長,《論語》既是上課的討論或對話,本身就是很淺白的語錄體,除了一些比較有爭論的段落外,其實不難理解。所以當于丹大紅大紫的時候,許多人很眼紅,很吃味,認為如此的心靈雞湯就名利雙收,真是便宜她了。而當我自己站在台上講《論語》,感受卻大不相同,這些日用常行的道德論說,幾乎已經是老生常談,講者如何能推陳出新,如何能引起聽者的興趣,可真不是簡單的事。
                          從其中也可透顯出一種人心的特質,就是責人易責己難,用雙重標準,對自己用自由主義,對他人行馬列主義,或用一種文雅一點的詞叫“文人相輕”。以自己的眼光與標準評論自己,可謂我見猶憐,越看越對眼,越看越正規。一旦把眼光轉向他人的時候,總是用高標準的理想主義,去求全責備,不問自己能否做到,也不問他人為什麼必須符合自己的理念。這樣心態的人太多太多,怪不得人間衝突多和諧少,怪不得孔子一再要人溫良恭儉讓,要人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如今的事道與人心,寬以待人,嚴以責己真是太重要了!
                          這就更想到本班開設之初,因為是常態設班,我想建立一種共學的氣場與氛圍,建立一種常態運行的禮與義,想照孔子收取束脩的辦法,三個月收個2-3百元,既可以使討論持續下去,又可以聚餐交流感情,應該說是很必要的。就正常社會運作程序而言,皇帝不差餓兵,和尚也需要供養,任何公私事物的運作,都必然涉及資源投放的問題,雖然儒學的理想是為社會人心做奉獻,但任何人也無權要求儒者,只能完全奉獻,連吃飯與交通費用都得自掏腰包。可是在開辦之初,就有嘉興文人在他的博客上說我“以儒學之名,行厚黑之用”,也不知此人是何方神聖,難道從來沒有見過百元鈔票?2-3百元人民幣,厚之何有?黑之何在?
                          今日王松帶來一位陸姓新朋友,是古董商,其名曰雪江,極富詩意與美感。回來打開他的博客〔小鹿奔跑的原野〕一看,卻覺眼前一亮,其文筆十分有味,娓娓道來既知事明理,又不失風趣。雪江君接觸古董多年,潛移默化間,也深具中華文化之氣度與風韻。看來十步有芳草,江南民間多有類似的文人君子,如能更折節研習經典,是則中華人文風味之復興與壯大,大有可為了!
                          孔子2560年5月18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