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1545
    • 经验56942
    • 文章1239
    • 注册2003-10-15
    楚皖遗珠 千年老街——来自孔城的报道


        桐城政府网站 文□ 张泽国 2004年6月,桐城市文物部门组成文物专题调研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对以老街为中心的孔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实地调查,旨在摸清古镇老街文物基础情况,为下一步孔城老街的保护和利用,为孔城镇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工作以及孔城镇文化旅游事业的启动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第一手文物基础资料。

       
    古镇老街文物状况实录



        孔城老街位于今镇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全长约2公里,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3万多平方米,其中临街商铺621间,面积近1万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老街计有商家278户,经调查确认已知其经营范围和店铺字号的商户149户。商业门面房主要集中于老街中轴线上,少量分布在河港码头或街巷结合部。
    古镇老街格局最迟应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街纵穿南北,迂回曲折;铺面相对排列,鳞次栉比。中铺麻条石街心路面,间引几条小巷与街后埠头勾连,属典型的商贸重镇类型。现存建筑大都为清咸丰年间以后的晚清及民国时期建筑,临街为商业铺面,后堂为宅室坊间,多呈数进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特色。除一般商业铺面和民居外,颇具功能特色的还有礼制性建筑宗族祠堂,儒家教育活动场所书院,官绅商贾巨宅以及宗教庙堂、码头仓库等不同类型的各类古建筑。

        孔城老街商铺基本以甲为单位呈现其不同区段的主体商业特征,从北向南共分十甲。老街的重点建筑包括富商官宦宅第的郑家大屋、蒋家大屋、黄家大屋、姚家大屋、程怡丰木料行(即程宅)、知府倪宅,祠堂、书院、庵堂庙宇、货栈中的程家祠堂、桐乡书院朝阳楼、雷祖庙、大王庙、痘神庵、茶庵、迎水庵、孚华煤油栈、亚细亚煤油栈,重点古建筑遗址中的都会桥、刘开故居遗址、东岳庙遗址、清真寺、万年台遗址。古镇的自然景观及周边历史文化遗存颇多,镇区自然景观有孔城暮雪、桐梓晴岚、荻埠归帆,周边历史文化遗存有戴名世墓、戴钧衡墓、施中诚故居。

       
    文物资源价值评述



        (一)古镇源流考略。据文献典籍资料分析并以出土文物佐证,孔城的历史当追溯到先秦的西周时期。春秋中期,桐国(今桐城市北部及邻县周边区域)为楚属附庸小国。孔城当桐国南部门户,扼直通长江之水运通衢要冲,属重要的军事要塞。三国时,吴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历隋至唐渐成水镇雏形,北宋已为江北名镇。明清乃至民国处鼎盛时期,位居枞、汤、孔、练县内四大古镇之首。孔城古镇发展脉络清晰,历史灿烂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物遗存众多,是江淮之间绝有的水乡古镇,楚皖遗珠。

        (二)古镇建筑格局及老街建筑特色。古镇呈半岛形,三面环水,因水设埠,依埠建镇。镇区以一条商业街为中心,以商贸物流为功能主体。以临街前店后居、街区外环封闭为布局结构特征。整体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北宋古镇的时代特色,它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军事防御城池,到水运商埠重地,再到某一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城镇的漫长衍变过程。古镇建筑的一般风格呈现徽派皖系的典型特征,即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抬梁式或穿斗式,开线薄砖、灌土山墙。居宅小院 廊,层层进深,高墙壁垒;店铺木板槽门,墀头隔墙,店号铺张。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彩绘,整体风格朴实素雅,简约大方,注重实用功能,有徽派建筑向江北延伸过渡带的显著地域特色。古镇建筑大都毁于清咸丰战乱,现存建筑年代基本在清代晚期。

        (三)古镇商业遗存及其商业文化类型。宋代,桐城“里多富饶,人善商贾”,唯孔城是首。明清以降,虽历经兴废,但孔城经济地位仍不断攀升,稳居地域商贸重镇首位。时至今日,古镇昔日雄姿尚在。在孔城,大宗物流货运这一主要经营形式一直占据古镇经济的主导地位。在经济结构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是掌握大量资本的巨商大族,如清末民国初年的“程、郑、姚、黄、蒋”五大家族。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组织形式,组成生生不息的世族商贸集团,垄断了古镇的主要商品贸易,较有影响的如程氏“享远堂”等。作为经济结构中重要辅助地位的是中小业主,他们大多以周边地区民众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为经营内容,或以餐饮服务业为经营手段。这种小本经营的店铺作坊、茶馆酒店是孔城古镇市场繁荣、经济稳定的重要补充成份,也是孔城老街形成的主体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态。于是在商业老镇的经济结构中形成了一套自然有序且又能自我调节与约束的有效运营机制,早在明清之际孔城就出现了分工明晰的民间行业协会。这种由商品经济发展催生的商业文明必然导致商业文化的繁荣,商品物流的历史长河融汇了江淮流域灿烂夺目的地域文化。富有千年商业文化积淀的孔镇人民又把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宗教信仰的崇拜揉合在一起,创造了独具地方商业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特别在明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商业文化为基础,以水乡风情为特征,以市井民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类型。

        (四)并行不悖的宗教文化,绚烂多姿的商业文化与以桐城派代表人物遗存为典型特征的儒家文化,共同构成了孔城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由于古镇悠久的历史和所处的经济地位,在唐宋之际、即佛教传入桐城伊始,孔城就有了较大规模的佛教丛林出现。元明以降,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孔城相继建有东岳庙、王灵庙、大王庙、火神庙等多座道教建筑。特别在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活动异常活跃,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孔城地方民俗民间文化传统逐渐形成。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的“东岳庙会”、十月十五日的“火神庙会”就是孔城最为隆重的大型民间文化盛会。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后期,其内容所表现的是商业古镇多元文化组合的浓郁乡土风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传统化特点。有《十甲歌》为证:“一甲咚咚呛,高跷带五猖;二甲真有钱,出个彩轮船;三甲真大胆,出个玻璃伞;四甲人斯文,出个富贵亭;五甲没得出,出个十二属;六甲与七甲,平台伴銮驾;八甲不顾羞,出个老悠秋;九甲狮子丑,像个哈叭狗;十甲人真榷,出的是台阁。”另外,孔城的民间戏曲文化相当发达,素有重大节日唱连台大戏的传统习俗。“万年台”是古镇大型公共剧场,每年春节期间,这里的戏剧表演往往长达一个正月。明末清初,伊斯兰教传入孔城,并很快成为桐城及周边地区的布教中心。清代中叶以来,孔城与县治之间的功能区分开始有所变化。以名震海内的桐城散文流派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大潮席卷这座商业堡垒,相继出现了桐城派一代宗师戴名世,桐城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刘开,桐城派中坚作家、教育家戴存庄等一大批硕学通儒。“桐乡书院”的创立,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渐进,开启了孔城悠久历史文化又一崭新的篇章。

        (五)古镇建筑、文化遗存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孔城自设埠建镇以来,人们依水而生、傍水而居。战乱兵燹,百代不移;水患洪涝、千古不徒。古镇格局精妙绝伦,老街建筑古朴凝重。富商大贾的豪门深宅,货栈仓廪的叠瓦连墙,茶楼酒肆的雕栏画栋,祠堂书院的重门素轩,如同一颗颗璨灿的玉石,错落有致地一线串在了那悠长老街的丝带上,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孔城河流域上游有藻青山,山阴有禅林佛寺,山阳有砂子岗。这里有施中诚的庄屋,是施从云、施剑翘的故乡。河西有南山岗,那里有戴名世墓地满山的松柏,还有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清水塘、砚庄。河东有桐梓山,山环水绕,四季风景如画。河之佳境当在镇区。想过去,古桥长堤、柳絮芦花;河港津渡、桅墙锦帆。自都会桥上下十数里,有码头数十处,今日旧迹可寻,景观尚在。长河碧波荡漾,汀洲芳草萋萋,把一个水乡古镇出落得玲珑剔透、风情万种。现今孔城河航道因枞阳大闸而停运,但河道自然条件未变。大河风光与古镇老街珠联璧合,简直就是一件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天然标本。

       
    老街保护与利用刍议



        孔城老街建筑年代久远,经年失修,总体破旧,结构变形。有些老宅又被逐渐废弃,不少无人居住的房屋开始出现坍塌,几处临街商铺因火灾而化为废墟。古镇老街的商业繁华已经风光不在,商铺急剧萎缩,老街居民居住质量下降,房屋改造、修缮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不容否认,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枞阳大闸的兴建,孔城河黄金水道从此关闭,孔城商品集散中心城镇的经济地位逐渐消失,孔镇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尽管如此,孔城作为区域商贸集镇的重要位置仍然存在,老街固有的商业繁荣依旧不减当年。老街的真正萧条是出现在新镇区建成以后。

        目前,我们在客观反思过去、冷静面对现在、认真梳理发展思路之后,大概都会归结到核心焦点上来,这就是老街如何进行保护与利用?这种所谓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可行性如何?对此,笔者以为:第一,按历史原貌全面恢复古镇老街建筑格局,修复全部古建筑,恢复老街商业功能,重建毁废不存的历史文化遗存,整体再现古镇老街昔日风貌。其次,挖掘整理民间文化遗产,恢复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再现以商业文化为基本特征、以民俗民间文化形式为主要内容,以桐城派代表人物遗存为亮点的孔城地方文化特色。第三,重塑北乡古镇餐饮文化的历史品牌,充分挖掘以地域菜系“水碗”为特色,以淮扬菜系为基础的地方美食文化遗产,积极培育风味美食这一孔城文化旅游的拳头产业。第四,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桐城派故乡、千年商业古镇人文休闲旅游的全新旅游品牌。孔城古镇镇区及老街已有千余年历史,就其总体而言,体量之大,规模之巨,保存之全,特色之显实为江淮之间所绝有。正如《孔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中专家评价的那样:“屯溪老街名气大,但其古建筑数量、街长均不及孔城老街,差距只在于保护性整修”。专家积极呼吁,要力争打出“安徽第一古街”(孔城)的品牌。再加上深厚的文化积淀,江北少有的水乡自然风光,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孔镇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具有毋庸置疑的可行性。广大干群对老街古建筑尽快保护的企盼,对旅游开发前景看好的信心和热情,将是老街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前提和基础。老街的保护与开发,正给热爱家乡的孔城儿女提供了一项前程似锦、施展抱负的广袤空间。对家乡的文化旅游事业来说,又不啻是开启无尽的源泉和增强巨大的活力。

        当我们在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以后,对孔城古镇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也有了客观的评价,下一步的事情恐怕就是如何行动了。九九归一,千万不能再等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本文在编辑时作了部分删减)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
      • 经验307
      • 文章11
      • 注册2004-12-30
      拜读中.................
      真心结识所有宗族人.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0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