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67
    • 经验21067
    • 文章261
    • 注册2006-07-27
    孔子语录精选精解
    转载:三和国际>新闻中心>三和文萃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中心)

    [TABLE][TR][TD][B]孔子语录精选精解[/B][/TD][/TR][TR][TD][TR][TD]
      [B]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B]  学习知识后,要经常温习。温习的方法不是去把书多背几遍,而是把学过的道理多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悟出自己的心得,的确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B]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B]  注释:“重”指庄重、沉稳、踏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沉稳、踏实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文化也不能巩固。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文化,又发现(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点评:相对而言,学习文化易,创造文化难。创造文化就是把学习到的文化融会贯通(其中当然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当老师了。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
      工匠要向干好活计,就要把工具弄得锋利顺手。 这话很对。连称心应手的工具都没有,肯定把活做不快,做不好。我们面对生活时,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不到相应的办法,就无法快速而准地解决各种问题。

      [B]敏于事而慎于言[/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
      只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到蒙蔽,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难解。如果只是为了背下大段的原文来炫耀记忆力或者卖弄文字库存,而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质疑,那么,看再多书,又能有什么智慧可言呢?或者只喜欢抠索考订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含义,那就是书虫子,而不是读书人。思考之后,不去学习别人的经验来获得相关资料,不观察世界来找实际例子,不认真求证自己的想法,就会陷入唯心主观的漩涡里,同样明白不了什么道理。所以,会认字,不见得会读书,能背书,不见得懂道理。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B]讷于言而敏于行
    [/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
      人都会犯错误,太正常了。可恨的是,有的人,明知错了,面对铁证,依然狡辩。这才是真正的错误。知错不改,死不认错,是国人通病,或者人类通病。


      [B]辞达而已矣
    [/B]  这句话,证明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必然。语言嘛,是为了用来明理的,不是用来故弄玄虚吓唬人的。话要说明白,意思要清楚。我喜欢这样的说话行文风格。

      [B]性相近,习相远也。[/B]
      这句话倒有点人人平等的含义,是从天性上讲的。天性本来相近,大家都是普通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只是因为后天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使人产生了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的差异。这句话,证明让人分三六九等实际上是违背天性的。也说明,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只能适合哪种文化。世界观,全是后天环境造就的。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非常非常喜欢这句话。充满诗意的伤感,真实深切,仿佛看见孔子站在河边,面对东去的流水,摇头叹息,万般思绪。最让人回味的是“不舍”这两个字。时间呀,你都不舍得停下来吗?孔子对流逝的光阴是多么无奈而怀念。孔子的真情流露,亲切而感人。这句优美而伤感的千古之叹,让我常常问自己:时光在不停地前进,难道我们要永远地停滞甚至倒退吗?

      [B]德不孤,必有邻
    [/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B]听其言而观其行
    [/B]  这是做人最基本的智慧。肯定不能别人说什么,你就相信什么。他怎么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做的。如果你容易被别人煽动蛊惑,那就是你缺乏这个最基本的智慧。对那些爱标榜自己的道德骗子,就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防范他。谁要是说他们讲仁义道德,你就看他实践不实践仁义道德。孔子名言。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
      孔子名言。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B]敬鬼神而远之
      [/B]孔子名言。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B]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  孔子名言。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B]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B]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B]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  孔子名言。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B]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B]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B]
      孔子名言。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B]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B]
      孔子名言。

      [B]民无信不立[/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B]百姓足,君孰与不足[/B]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

      [B]君子成人之美[/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B]其身正,不令而行[/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B]见小利则大事不成[/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B]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


      [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B]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B]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B]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B]
      孔子名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这句话也是非常著名的。是最朴素的尊重别人意志的文明倡导。可惜,谁听了?把这句话做到了,中国早就发达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被伤害,就不要去伤害别人。只可惜,孔子的这句话只说了己所不欲,如果是己所欲呢?当然还是勿施于人。自己喜欢的,就要强加给别人吗?当然不可以。所以,完善一下这句话,应该是“己所欲己所不欲,皆勿施于人。”孔子名言。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B]小不忍则乱大谋[/B]
      孔子名言。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B]人能弘道,非道弘人[/B]
      孔子名言。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B]当仁不让于师[/B]
      孔子名言。“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能学到知识。其实,这是告诉人们学习的时候要坦白,要谦虚,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对于统治者,这句话最应该牢记。可惜,皇帝们都不屑理会孔子的话,所有当官和当老师的人,家长都不屑理会这句话。皇帝以为他的知识是天下最多的,无所不晓,当官的也以为自己总是比下级知识丰富的,老师更觉得自己比学生学识渊博,家长,认为自己先来到这个世界上,自然比孩子懂得多,而且永远比孩子懂得多。皇帝不会对臣子说我不知,上级不会对下级说我不知,老师不会对学生说我不知,家长也不对孩子说我不知。所以,大家实际上都学不到知识,原有的知识老化过时了,也一样要固守不变。这句话,可惜了,没有被国人好好实践过,有些学问基本上不进步的。


      [B]丘未达,不敢尝。
    [/B]  孔子是个很谨慎认真的人。对于别人送给他的药,不了解药性之前,他不敢贸然就吃。我喜欢他这样的认真。虽然对方是为他好,但是,药毕竟是自己吃。不问不疑,就吃下去,是很轻率和愚蠢的。这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当别人对让你 干一件事情而且说:“我是为你好”的时候,你不要贸然听从。要仔细考虑一下,到底对谁好。别人向你推销思想学说的时候,你也要先质疑先认真了解以后,再决定相信还是不相信。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领导也好,让你干的事情,虽然初衷也许是为你好,但是后果是你自己要承担的,所以你要向孔子学习,说:“我还不了解,暂时不表示相信”。不要人家让你信啥你就信啥,人家给你送啥药你就吃啥药。也许吃得你心残智障。小心呀。

      [B]匹夫不可夺志也[/B]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B]
      孔子名言。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B]道不同,不相为谋[/B]
      孔子名言。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B]  道德骗子整天标榜他们多么多么高尚,多么多么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服务。实际上呢,他们不仅不为你服务,还处处侵害你的利益。当然,他们不会感到羞耻的。但是,你可以用言是否过其行来检验他们,别被他们卖了,还帮他们数钱。至于生活中那些胡吹冒料的爱代表民族国家的人,言过其行是太显然的,你想着孔子的话,对他微笑就可以了。

      [B]不能正其身,其正人何?其身不正,虽令不从。[/B]
      自己都行为不正,怎么能让别人品行端正呢?自己不都干正事,号召动员命令大家干正事,谁听你的呢?对宣扬学说的人,宣讲宗教的人,提倡美德的人,政府官员,这句话是朴素而深刻的提醒。满嘴污言秽语,讲什么仁义道德?满心偏见狂妄,讲什么宗教信仰?自己腐败贪污,奢侈浪费,讲什么艰苦朴素?自己都做不到的,指望别人谁替你做?

      [B]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B]
      美色当前,道德只有黯然失色的份。男欢女爱的天性,怎么能让道德给改造过来呢?

    [/TD][/TR][/TABLE]

    [ 这个贴子最后由孔卫东在2006-9-22 15:40:42编辑过 ]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7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