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天胤研究最新成果

楼主
孔天胤研究最新成果

对孔天胤的传统介绍:

孔天胤出生名门高贵,从小聪颖过人,嘉靖十年(1531),乡试中举,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二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地的人称他为孔榜眼。因明代的制度规定,凡宗室外戚,不准担任京城的官职,所以孔天胤只能去陕西担任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不久又降为祁州(今河北安国)知州,后来又被提升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复以布政司参议,提督浙江学政,历陕西按察司、右布政使,转河南左布政使。他做官清政廉明,每到一地,都受到人们的称赞。辞仕回籍后,筑文苑清居寄拙园等小园,经常与朋友们在园中吟诗、谈文。孔天胤以精研理学闻名于世。他的学说继承了宋代儒者的格物、致知、明辩、笃行的宗旨,讲求教学者首先要端品励行,其次才是研求文词,教育人要重视反省自己本人,然后才能以自身做为弟子的典范。爱收藏图书,刊刻图书颇多。晚年致仕回乡后,建藏书楼、刻书坊有寄园,藏书万卷,其《晒书歌》称乱简残书次第开,先人遗迹满尘埃。孔天胤曾与王道行、吕仲和、裴邦奇等组织诗社,以诗倡和,很受当时学者的推崇。他一生著有《孔文谷文集》20集、《孔文谷诗集》14卷,刊刻有《资治通鉴》《后汉书》《适晋稿》《汾州府志》《西京杂记》《文谷子文集》等数千卷。《周易纂》《渔嬉稿》等。[1] 《霞海篇》1卷,均被《四库全书》著录。他还编著了《汾州志》8卷,但已流失。

1楼

1.在祁州建庙学、书院

嘉靖十四年乙未(公历1536年)三十一岁,孔天胤在祁州知州任上。

修庙学,廖道南作《重修庙学记》:“岁甲子,孔侯汝锡自秦督学迁牧于州,乃喟然叹曰:‘弗崇厥构,胡以永观?弗惇厥教,胡以只命?厥责在予,予曷敢后?’越明年春二月哉生明,乃辟厥基,声土惟刚,乃遴厥材,隆栋惟良,乃鸠厥工,爰采其长。乃诹厥圭,佥谋采臧。 孔天胤作《书庙学碑后》:“是故余所修具,责诸官通劝诸门义,籍民之力,不过一日而乐工之成,仅逾三月,其经营重正永观厥成。

贞文书院以崇祀明状元董君章、李公平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据乾隆二十一年刊本《祁州府志》“建置”部分:“贞文书院,在学宫后,东西八丈,南北四十八丈,共六亩四分。嘉靖十四年知州孔天胤建。后圯。”

嘉靖十五年丙申(公历1536年)三十二岁,孔天胤在祁州任上。

贞文书院建成。廖道南作《贞文书院碑记》:“贞文书院者,祁州孔侯之所建也。”“经始于己未之九月,越十月祠成,十一月大雅堂成,十二月斋舍成。明年正月诸工毕成。”孔天胤作《贞文书院碑后》:“予作书院,表先哲,萃诸生,盖欲贞厥攸观。”

2楼

2.在河南立边城、楼橹

孔天胤于河南任上创立边城、楼橹。嘉靖《武安县志》,涉邑王科《砖城隘口记涉邑》记载:“壬寅春三月……孔文谷公天胤,委官于十八盘诸隘口,创立边城、楼橹。”

3楼

3. 在浙江建扬清祠、行救荒法。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公历1544年),四十岁,在浙江任上。

万历《杭州府志》:“二十三年,杭州饥。”

改凝真道院为扬清祠,奉王琦、项麒二公。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嘉靖十一年,钱塘令王钱立二公神位于禇祠,并祀之。二十三年,提学副使孔天胤、郡守陈一贯以凝真道院奉二公,题曰‘扬清祠’。”康熙马如龙《杭州府志》:“扬清祠在忠清里,改凝真观为之。礼因朝四川按察使佥事王琦、刑部郎中项麒二公。里人也,正德十六年巡按御使唐凤仪始附祀于褚仆射祠,改祠曰忠清。嘉靖二十年知府陈仕贤别建一祠,隘陋不称。二十三年,提学副使孔天尹(胤),知府陈一贯改祀。今祠春秋致祭一贯为记。二十七年,燬。二十九年知府孙孟重建。”阮元《两浙防护陵寝祠墓录》:“按察使佥事王琦、项麒合祠。琦字文琎,仁和人,永乐甲午举于乡,控股汝州学正。寻擢监察御使。治狱平反死囚七十余人,出为山西提学佥事,故四川兵备佥事,致仕家居衣食不给。郡守上其于朝,诏赐百金。琦以无功受赐,固辞,竟寒饥死。麒字文祥,仁和人。景泰七年由举人授吏部司务,升郎中。宪宗登极应诏,陈言上五事,语甚切直。以病致仕,卒。嘉靖间建祠,额约‘扬清祠’。在平安一回忠清里。”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公历1545年)四十一岁,在浙江任上。

万历《杭州府志》:“二十四年,杭州大饥。”“秋七月丁卯,杭州大雨雹。”

孔天胤行救荒法。万历《杭州府志》:“二十四年,杭州大饥。提学副使孔天胤行救荒法。天胤见荒甚,建议于巡台略曰:‘今民间子弟,欲肄业国子监者,类以不得由学校为耻。议令愿入学者,入米五十石,许其三日即以附学各邑,起选纳银入监籍名,违者黜之。庶稍为饥馑之一济。’按史高懋报曰:‘兹议荒政、学政两得之,亟举行,勿缓。’天胤惩前食粥过多致疾,命僧于十门五鼓作薄糜,人给一大瓯,不使饱啜,民颇被惠。”《杭州府志》作者陈善就此评价:“夫以学校衣冠易米为赈,此兴鬻爵,无异以非懿法矣。然不忍民死,而急为图之,盖亦有万不得已之意,为范文正宴游兴作之事,可谅也。夫孔公为学使,无民社之责,而曲谋赈恤如此。然则一当卤岁,在衬令之则议发官廪,感割己俸入,且恳诚劝相,俾民间自相赈助,不可谓口讲而力行之。乃吾当目击乡闾之困,亦各随力惠斯或有济云。”

4楼

4.结束五十年虏患的幕后军师。

隆庆四年庚午(公历1570年)

六十六岁

俺答、吉能虏患因封贡而起,孔天胤当时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王崇古写信提出重要建议:“至于马市进贡,乃远人来服之效,时出犒赏,不过费国家九牛一毛,其视他费若何?顾公总统方略,省岁不防不赀之费,以广储蓄,养锋锐,更令郡县略仿唐时府兵之制,各积官粮,各善民兵,则内治有强之实,外寇不足于虞也。国家二百年来,近岁虏患为剧,乃今天授公明略,不烦一简,而成圣朝,超古迈今,一大胜事。威宁新建,不得专羡于前矣,《二乘序》中正要添此一段,所谓铺张不世之鸿名,扬万无前之伟绩。”(孔天胤《与王鉴川》,《孔文谷文集》卷十五)

王崇古显然是听取了这一建议,《明史》记载,王崇古“因条封贡八事以上”,引起了朝廷一场关于封贡的讨论,“诏下廷议。定国公徐文璧、侍郎张四维以下二十二人以为可许,英国公张溶、尚书张守直以下十七人以为不可许”,结果是,“乃诏封俺答顺义王,名所居城曰归化……俺答率诸部受诏甚恭,使使贡马,执赵全余党以献。帝嘉其诚,赐金币。又杂采崇古及廷臣议,赐王印,给食用,加抚赏,惟贡使不听入京而“河套吉能亦如约请命。以事在陕西,下总督王之诰议。之诰欲令吉能一二年不犯,方许封贡崇古复上疏曰:“俺答、吉能亲为叔侄,首尾相应。今收其叔而纵其侄,锢其首而舒其臂,俺答必呼吉能之众就市河东宣、大;商贩不能给,而吉能纠俺答扰陕西,四镇之忧方大矣。”穆宗听从了这一建议,“帝然其言,亦授吉能都督同知。崇古乃广召商贩,听令贸易。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因收其税以充犒赏。其大小部长则官给金缯,岁市马各有数。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几十年的虏患,自此解决,不可谓没有孔天胤“幕后军师”的功劳。

5楼

5.刊刻图书

嘉靖二十一年,刻《西京杂记》并为之序。【如今四部丛刊影印本就是嘉靖二十一年孔天胤刻本。评价:孔天胤刻本“比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本更忠于原貌”。中华书局1961年版、罗根译注《西京杂记》就是以孔本为底本。】

嘉靖二十四年,钱塘洪楩(字子美)刻《唐诗纪事》,孔天胤为之叙,作《重刻唐诗纪事序》,提出了“在事为诗”“情事合一”的诗学观。同年刻《越绝书》十卷(汉袁康撰)、《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司马光撰)【据《山西刻书年表(宋至明)》,李裕民著撰《晋图学刊》1986 年2—4 期】

嘉靖二十五年,刻《林东城集》二卷(明林春撰)。【据《山西刻书年表(宋至明)》,李裕民著撰《晋图学刊》1986 年2—4 期】。刻《越艺正诠》,作《越艺正诠题辞》:“谨与太守议下书坊雕行,夫物甚微细,然实风猷所关。故又批此语于卷端。丙午三月廿七日。”刻诗人黄甫《东览篇》,作作《东览篇题辞》:东览篇者,宪使皇甫子安巡观千东而作也”“乃取次雕缮,都为一册云”。

余不一一。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250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