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被誉为“最好看的孔子故事,最管用的孔子智慧”的小说新作。通过跟随 
 
孔子最久的弟子、同时也是“儒商始祖”的子贡的现身说法,不仅为我们还原一个活在 
 
身边的孔子老师,更让我们获得当代人最渴求的成功、幸福、处世、管理等种种智慧… 
 
…独特的写作方法与精彩的内容,必然能让广大读者在轻松快乐的阅读体验中,解决工 
 
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领略心灵与智慧的快速成长。 
 
作 者:吴甘霖  出 版:作家出版社  类 型:人文社科 
 
 
第1节:第一章 不一样的孔子老师(1) 
 
  第一章 不一样的孔子老师 
 
  本章提要 
 
  曾参为尽孝差点让父亲打死、因此受到老师的责骂;我救了人不去领奖金,被老师 
 
批评阻碍了国家政策的推行;当有人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臣一切听命于君、 
 
子女一切顺从于父时,老师却提出盲从有可能是不忠不义…… 
 
  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与很多人理解不一样的孔子老师……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 
 
  三,不要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略) 
 
  一.千万别当书呆子 
 
  曾参锄草时将瓜秧锄掉了,他父亲气得用棒子打他,他不躲不避,被打得昏死过去 
 
。 
 
  他本以为这样做体现了最大的孝心,不料老师不但不赞扬,反而将关在门外,让他好 
 
好反省…… 
 
  "老木"曾参又挨老师骂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 
 
  这一笑,让我一下子惊醒过来。这才发觉:自己刚才做了一场梦。 
 
  我躺在床上,痴痴地看着窗外。 
 
  月明星稀,秋风瑟瑟。 
 
  我回想着刚才的梦境,也回想着和老师一起度过的所有岁月。 
 
  那些美好的往昔,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历历如画。 
 
  仿佛一切都没有失去,仿佛老师还在我的身边。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老师早已逝去,留下我和那些弟子们,在怀念中度过新的一天 
 
又一天。 
 
  想到这里,泪水又悄然打湿了枕巾。 
 
  但是,为什么梦中又想起曾参来呢? 
 
  我躺在床上,痴痴发呆,眼前不由浮现出一个这样的情景-- 
 
  那一天,我遵照老师的吩咐去外地办事,回来后,正要进学堂的大门,却发现曾参 
 
,这个成为老师的弟子还不到10天的小师弟,呆呆地站在门口,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我不由问: 
 
  "小师弟,你怎么不进去啊?" 
 
  他哭丧着脸说: 
 
  "老师在生我的气,不让我进去。" 
 
  我抬头一看,门果然是关的。 
 
  据我所知,老师固然有时候对学生很严厉,但也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惩罚。何况, 
 
曾参还是一个刚刚入学不久的新生啊。 
 
  "究竟为什么啊?"我关切地问。 
 
  "我也不知道。" 曾参一脸的茫然。 
 
  我开始"咚咚咚咚"地敲门。见是我,门开了。我快步走了进去,曾参也想跟进来, 
 
但冉求将他挡在了门外。 
 
  终于下课了,老师向我简单询问了一下办事的情况,然后问: 
 
  "曾参还在门口吗?" 
 
  "在。" 
 
  "曾点呢?" 
 
  "老师,我在。" 
 
  曾点皱着眉头站起来,看起来很不开心。他是曾参的父亲,也是老师的学生。 
 
  "好,既然曾点也来了,就把曾参叫进来吧。" 
   
 
第2节:第一章 不一样的孔子老师(2) 
 
 
  曾参低着头怯生生走进来,仿佛真的犯了什么大错。 
 
  这时,老师先看了看曾点,又看了看曾参,然后慢慢地说: 
 
  "你们是父子,又都是我的学生,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生气吗?" 
 
  接着,对曾点说, 
 
  "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说一下吧。" 
 
  原来,曾参前两天帮助父亲在瓜田锄草,干活时,不知又想起老师讲过的哪句话, 
 
锄头下去,没有锄到草,却将瓜秧一根根铲断了。 
 
  在前面干活的曾点,不经意间回头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连忙喊: 
 
  "唉,往哪里锄啊,小心瓜秧……" 
 
  话还没说完,又一棵瓜秧被铲断了! 
 
  曾点气急了,一把夺过锄头,大声责骂: 
 
  "你瞎了吗?看看你干的好事!" 
 
  曾参这才猛然警醒,小声说: 
 
  "可我刚刚在想老师讲的课……" 
 
  这一辩解,曾点的气就更不打一处来了。他随手抄过一根粗木棍,对着曾参就是一 
 
顿痛打: 
 
  "这是在教室里还是在田里?别人是越学越聪明,你是越学越愚蠢。有你这样混账的 
 
儿子吗?" 
 
  曾参既不躲闪也不求饶。曾点越打越生气…… 
 
  曾参被打得昏倒在地,好久才苏醒过来。 
 
  曾点吓得不知所措。 
 
  没想到的是,曾参一醒过来,竟然不顾伤痛,强撑着站起来,满面笑容地对父亲说 
 
: 
 
  "刚才您那么费力地教育我,该不会累坏吧?" 
 
  过了一会,他回到屋里,拿起琴边弹边唱起来,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安然无恙 
 
。 
 
  听完曾点的讲述,老师要大家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子游也是一个新同学,比曾参入学早不了几天,两人年龄相仿。他看了看老师,说 
 
: 
 
  "我们几位新同学的意见是,曾参铲断瓜秧固然不对,可是他后面的行为却做得很好 
 
。这些天老师一直给我们讲孝道,曾参的做法,正符合老师的教导啊。" 
 
  他的发言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赞同。 
 
  老师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曾参说: 
 
  "曾参,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曾参说: 
 
  "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既然犯错惹父亲不高兴,就应该接受父亲的责罚。您多次教 
 
导我们为人子女要懂得'孝',而能够赡养父母只是最低层次的孝,最难的是能始终对父 
 
母和颜悦色,不让他们不高兴。所以我才装作若无其事,以免父亲担心。" 
 
  老师说: 
 
  "可惜,你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孝子! 
 
  "你知道舜帝的故事吧?舜的父亲叫瞽瞍。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他 
 
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 
 
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的结果,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 
 
的罪责,而舜也没有丧失孝道。 
 
 
第3节:第一章 不一样的孔子老师(3) 
 
  "可你呢,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 
 
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 
 
之中。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 
 
  "老木"脸色惨白,额头沁出了汗珠儿,说: 
 
  "老师,我知错了,以后一定改。" 
 
  老师接着对曾点说: 
 
  "你是最早跟随我的学生之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更应该懂得为人、为父和君 
 
子之道。孩子犯了一点错误,怎么能够这样痛打他?我曾再三对你们说:我们的学问, 
 
以修身为本,只有修身修得好,才能持家,只有持家得好,才能治国平天下。你应不应 
 
该反思啊?" 
 
  "老师指责的是,弟子记住了,今后一定改正。" 
 
  曾点也满头是汗地点头。 
 
  这天的情景,深深刻在了所有学生的心中,更刻在了我的心中。由此,我们共同得 
 
出了一个结论:老师的学问,是鲜活的,而不是死板一块。 
 
  [子贡学记] 
 
  老师对曾参的责罚让我也很受教育: 
 
  读书人最不应该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书读得越多,越容易成为书呆子。 
 
  学问和道理是死的,假如不知变通和灵活运用,再好的学问和道理,也会变成束缚 
 
人的教条; 
 
  生搬硬套,就会变成书呆子! 
 
  活学活用,才能成为聪明和智慧的人! 
 
  二.动机好,未必结果好 
 
  鲁国颁布了一项凡能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者,就可得到赏金的政令。我 
 
一次赎回了15个,却没有领取赎金和赏金。 
 
  本来我认为自己这是在实践老师所倡导的"仁",但老师却批评了我…… 
 
  我正为老师对"老木"曾参的批评而暗自开心,真没想到:过不久,同样的命运也落 
 
到我身上-- 
 
  我竟然也被老师关到门外了!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鲁国的国君沉湎于酒色,导致大权旁落。几位执政大臣又争权夺利,使得原本强大 
 
的国家日渐贫弱。周围的齐国、吴国和晋国便趁火打劫,或者强占鲁国的土地,或者掳 
 
掠鲁国的人口、牲畜。当时,被掳走沦为别国奴隶的鲁国百姓很多。 
 
  这样的事,不仅激起国内极大的民愤,在国外,也大大损害了鲁国的形象。于是, 
 
鲁国国君颁布了一项政令: 
 
  凡有人能够赎回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不仅可以从国库里拿回赎金,还可以 
 
得到一笔赏金。  
 
  我从小跟随父亲做生意,20来岁成为老师的学生后,我不仅已经有了七八年的从商 
 
经历,更有了一定的金钱积累。所以钱对我而言,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当我看到鲁国这项政策后,我就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次在卫国,我发现 
 
了15个在卫国当奴仆的鲁国人,便一次他他们赎出并带回鲁国了。 
 
 
第4节:第一章 不一样的孔子老师(4) 
 
  那些被我赎出来的奴隶和他们的家人都对我感恩戴德,我也很高兴。 
 
  多日的奔波让我备感劳累。回到鲁国的那天晚上,正准备早点休息,门却被敲开了 
 
。 
 
  原来,我赎回的那些奴隶,已经向主管这件事情的部门做了汇报。负责此事的大夫 
 
正愁没人带头,非常高兴,立刻请示国君,当晚便将钱送到我家里来了,还准备大力宣 
 
传,将我树成典型。 
 
  我没有接受那些赏钱,也不同意树典型的做法,对他们说: 
 
  "我一直经商,经济上比较宽裕,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能为国家省一点就省一点吧! 
 
而且我的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做事要以仁义为先。" 
 
  他们听了,都露出敬佩的神情,说: 
 
  "不愧是孔子先生的弟子啊!境界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听了他们的话,我不免有些得意,想到此举为老师增了光,于是心中格外高兴。 
 
  第二天,快到中午时,我才一边吹着口哨,一边悠哉游哉地往学校赶。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也吃了闭门羹! 
 
  直到一会下课,才有人打开大门,让我进去。 
 
  见到了老师,我请他指点自己错在了哪里,老师却让我先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满肚子委屈地说: 
 
  "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行仁义吗?不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吗?我响应国家 
 
的号召做好事,而且还为国家省钱,如果连这样的事都要受指责,那我真不知道该如何 
 
做君子了。" 
 
  老师又问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次我可比"老木"有脸面多了,因为所有的人,包括颜 
 
回、子路等,无一不站在我这边。 
 
  老师微微一笑说: 
 
  "看来大家都认为子贡做的是对的。我希望你们思考问题不妨多些角度,你们有没有 
 
想过,他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还不简单,肯定是人人向子贡学习,争相为国家和别人谋利益!" 
 
  子路心直口快,当即回答说。 
 
  原宪师弟也说: 
 
  "子贡能有这样的善心和行为,说明他是一个能为别人谋福利的商人,是一个用仁义 
 
道德武装自己的商人。" 
 
  老师看了大家一眼,说: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子贡的做法,在思想和行为上确实很无私很高尚,但你 
 
们想过没有,他的做法,对国家推行这项政令,有没有反面的作用呢?" 
 
  沉默。大家都在思考。 
 
  老师的话也让我不得不往深层次想。不想不知道,一想下一跳,越想越觉得不安。 
 
  我的做法到底是哪里不妥呢? 
 
  "我觉得,子贡师兄的做法,对和他一样的有钱人来说是可以效仿的,可对很多穷人 
 
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却根本不可能。比如说颜回师兄,他即使有心做也做不到!" 
   
 
第5节:第一章 不一样的孔子老师(5) 
 
  小师弟子夏说,并引发了同学们更热烈的讨论。 
 
  我偷偷看了看老师,只见他正捧着一杯热茶,有滋有味地品着,面带微笑。 
 
  这神情我太熟悉了。老师的教育与众不同,特别重视引导我们讨论和思考,让我们 
 
自己得出结论。 
 
  刹那间,我如有所悟,于是提高声音说: 
 
  "我想了半天。越想越觉得子夏师弟的话有道理……我的确是错了!"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我说:  
 
  "做这件事时,我只从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考虑,却没有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来 
 
考虑。" 
 
  我抬起头来,只见老师在向我微笑地点头。 
 
  老师看了看大家,说: 
 
  "国家制定这个政策,最终的目的,是要调动国民的积极性,以大量地赎回沦为别国 
 
奴隶的鲁国百姓。而大多数人之所以响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物质奖励的刺激 
 
。 
 
  "而子贡赎人不领取赎金和赏金的做法,看起来是一个好榜样,但是如果成为提倡的 
 
典型,那么穷人根本无力做这个事,大多数富人也不愿意做这种费力又亏本的事。你们 
 
说:国家的这一项重要政策,会不会有可能因此而流产呢?" 
 
  这一番话,让同学们纷纷开窍了,不断点头。 
 
  老师进一步阐述道: 
 
  "你们听我的课,争当君子,这是值得表扬的。但是记住:当君子,行仁义之道,也 
 
不能只看动机,还得好好看结果。 
 
  换句话来说,要做最好的事,不仅要有最好的动机,也得争取最好的效果。这样, 
 
才是完整地理解了君子之道和仁义之道!" 
 
  这番话,使我和同学们茅塞顿开,我们纷纷给报给老师以最热烈的掌声…… 
 
  【子贡学记】 
 
  我们在任何事情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只强调动机,不重视结果。 
 
  今天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情,哪怕做好事,动机好,未必结果就好。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动机,另一方面还要格外重视结果。 
 
  为了达到最好的结果,应该采取最佳的方式。 
 
 
第6节:第二章 死知识,活智慧(1) 
 
  第二章 死知识,活智慧 
 
  子路和冉求问同样一个问题,老师竟给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老师作为鲁国的"司法部长",没有用法律严惩一对互相告状的父子,而是采取特殊 
 
的方式使他们彻底转变; 
 
  齐鲁两国会盟,老师以武备为鲁国夺回了被占的土地…… 
 
  这些都向我说明一个道理: 
 
  老师教我们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智慧。他是在开设一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的"智慧大学"…… 
 
  一.轻率一时,可能错过一生 
 
  二.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 
 
  三.教化比拳头更有力 
 
  四.两手都得抓,两手都得硬 
 
  知识重要,智慧更重要 
 
  老师的马吃了别人的庄稼,被农夫扣下来了。 
 
  老师派口才最好的我去交涉,农夫根本不买我的账。 
 
  老师再派马夫去交涉,他竟然很快把马领回来了! 
 
  这件事,给向来自以为聪明的我,一次很大的教训…… 
 
  那一天,老师带我们去齐国的边境考察,经过一片田地时,由于路不好走,老师下 
 
了马。 
 
  马夫将马交给一个小师弟牵着。 
 
  走出去老远,才发现牵马的小师弟没有跟上来。过了好大一会儿,只见他慌慌张张 
 
地跑过来,喘着粗气报告说: 
 
  "老师,不好了,刚才那马跑到田里,不小心吃了几棵麦子,被农夫扣下来了!" 
 
  老师一点不慌,转头在对我说: 
 
  "子贡,你的口才是同学中最好的。这件小事应当难不倒你。" 
 
  听了老师的话,我有点飘飘然,二话没说就去跟那农夫理论。 
 
  可是,任我将道理讲尽,那农夫死活不肯把马交还。 
 
  最后,我只得垂头丧气到老师那里复命了,真是觉得很没面子! 
 
  老师没说什么,对马夫说: 
 
  "你去试试吧。" 
 
  我心想:老师是不是糊涂了呀?连我都不行,他一个马夫,能行吗? 
 
  万没想到,才一会功夫,马夫就笑眯眯地牵着马回来了。 
 
  大家都很意外,七嘴八舌问他是怎么交涉的。 
 
  马夫回答说: 
 
  "其实也没什么。我一见他,就按当地习惯,直接称呼他老哥。在熟悉之后,就用他 
 
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 
 
  "老哥啊,你不在东海耕种,我不在西海牧马。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牲畜 
 
又不懂得人事,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吃了你的庄稼,是我们的不对,可是 
 
,你也得理解理解这一点啊。" 
 
  "那么,你讲完这话以后,他又怎么反应呢?" 
 
  我不由问。 
 
  "说了,你可别生气。" 
 
  "我怎么会生气呢?" 
 
  我当即表态。 
 
  他说: 
 
  "好,那我就告诉你!听完我的话,他立即就对我态度热情起来了,说:你这位老兄 
 
,'讲话真不错,和刚才那位来讨马的人大不一样。'" 
 
  一听他说这话,大家的目光一下都转到我这里来了。 
 
  我的脸一红,不过因为我刚才讲了那么多,都是徒费口舌,我想:他怎么讲我都不 
 
为过。 
 
  于是,我干脆厚起脸皮问一句: 
 
  "那么,他怎么向你说我如何讲的呢?" 
 
  看到平时很爱面子的我,敢于这样提问题,老师看了我一眼,我从他的眼神着看得 
 
出来他对我这一做法的欣赏。 
 
  车夫将那位农夫的话直言相告: 
 
 
第7节:第二章 死知识,活智慧(2) 
 
  "那位刚才给我交涉的人啊,给我讲了一大堆之夫者也的道理,可是我根本听不懂。 
 
而且他派头还很大,说这马是老师孔夫子的。孔夫子又如何如何有名,又讲了许许多多 
 
大道理。我一生气,心想,夫子关我什么事?我可不听你这一套,毕竟是你的马吃了我 
 
的庄稼啊,你的派头和学问用到别处去吧,在我这里可行不通!" 
 
  听了他的话,我的脸真是烧得火辣辣了。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讲得很对。 
 
  马夫接着讲自己如何进一步拉近情感,得到谅解的做法。当他讲完以后,大家给了 
 
他热烈的掌声。 
 
  这时,有个同学嘴快,说: 
 
  "真没有想到,我们的子贡师兄,还不如一个马夫啊!" 
 
  老师赶紧制止了他: 
 
  "不能这么说。子贡的学问和口才的确好,只不过用错了对象。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 
 
去说服他,好比什么呢? 
 
  外面祭祀时最丰盛的牺牲是太牢,可是如果拿来请野兽享用,野兽一定觉得味道糟 
 
糕透了,最好听的音乐是韶乐,可是请飞鸟聆听,可能是噪音。光有学问和口才,并不 
 
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啊!" 
 
  如果说:子路和冉求向老师求教,老师给予了不同的答案,给了我很大的震动,那 
 
么这一次讨马的事件,给了我更大的震撼。 
 
  因为这不仅是发生了我本人身上,更主要的是:学问和口才都更强的我,竟然在办 
 
这样一件事情上,还不如一个马夫! 
 
  我低头在反思,心思重重。老师看到了我的表情,就先夸奖我: 
 
  "这件事虽然你办得不好,但是在过后,你能虚心问别人,这说明你是能进步的啊! 
 
" 
 
  我说: 
 
  "老师,你看我这一肚子学问,而且口才也还可以,但是办起事来,却比马夫都不行 
 
。这是不是说明:学问这东西,其实没有多少用呢?" 
 
  老师立即回答: 
 
  "瞎说,谁说学问没有用。尽管你这件事情你办得不如马夫,但是这并不说明学问没 
 
有用。以后你要办更大的事情,你就知道学问越大越有用的道理了。 
 
  但是,这件事也该引起你的强烈反思,为什么你的满腔学问在这里没有用呢?学问 
 
也就是知识,你是不是可以想一想:知识固然重要,但可能有一种东西,比知识更重要 
 
呢?" 
 
  "那么,这应该是什么呢?" 
 
  我不由自主急切问老师。 
 
  老师还是不愿意自己回答,而要我自己得出答案。 
 
  我想着想着,突然豁然开朗,说: 
 
  "老师,我想:应该是智慧吧?对吗?" 
 
  老师对我露出了肯定的眼光。之后再问我: 
 
  "那么,知识与智慧的区别在哪里呢?智慧对知识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我脱口而出: 
 
  "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智慧对知识的价值,就是能够对知识活学活用!" 
 
 
第8节:第二章 死知识,活智慧(3) 
 
  老师对我不断点头,对我露出了赞赏的微笑。 
 
  我终于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他开办的,不是拿文凭的学校,而是一所前所未有智 
 
慧大学!  
 
  通过这一事件,我对老师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我决心跟老师学下去…… 
 
  【子贡学记】 
 
  这段时期最大的收获之一,是开始明白了知识和智慧的关系。 
 
  增长智慧,离不开知识;但如何学好和运用好知识,则更需要智慧。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的累加,而是智慧的提高。 
 
  教化比拳头更有力 
 
  一对父子互相告状,许多官员都说儿子不孝,应该把他杀掉。 
 
  身为司法部长的老师却没有这样做。他采取一种特殊的判决方式,结果创造了谁都 
 
想象不到的好结局…… 
 
  老师望着一对相扶着一同离去的父子微笑,我站在一边,几乎目瞪口呆。 
 
  谁能想得到呢?就在几天前,这两个人还互相仇恨、争执到了打官司的程度,而现 
 
在,竟然是互相体贴关怀、和好如初? 
 
  而更让人难以想象到的:使他们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别人,而是刚被提拔为鲁国的 
 
大司寇--司法部长的老师! 
 
  要知道,这可是最有权力的职位之一啊!要知道,大司寇面对打官司的人,应该是 
 
用法律的手段就可以了的啊。 
 
  是的,对法律,老师可以说是运用自如。在这一案件中,他运用了法律,但他运用 
 
得更多的,还是比法律更重要的东西。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一对父子打起官司来,竟然告到司寇府来了。 
 
  鲁国重视孝道,不少官员们知道这一消息,纷纷说: 
 
  "哪有儿子告父亲的?先杀了那个不肖之子再说!" 
 
  这是占了绝对上风的意见。我们都以为,一贯提倡孝道的老师肯定会接受这种意见 
 
。但老师却说: 
 
  "不能杀。" 
 
  宰相府的一位官员很不理解: 
 
  "提倡孝道是治理百姓的根本。通过杀一个不孝的人对大家起到儆戒作用,不是很好 
 
吗?" 
 
  老师答: 
 
  "父子打官司是不对的,尤其是儿子不能告父亲,这样的道理哪个老百姓不知道呢? 
 
现在发生了这样的事,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些居上位的人没有尽到教导的责任。" 
 
  这位官员很不以为然。 
 
  老师微微一笑,说: 
 
  "让我亲自处理这个案子吧。" 
 
  案件审理过程中,父子二人各执一词。 
 
  老者说: 
 
  "这个逆子,好逸恶劳,什么事都不干。我忙里忙外,他却只知道坐享其成。我劝他 
 
下地干活,他非但不听,还动手打我。求大人给我做主!" 
 
  少者则说: 
 
  "并不是我先打他的,是他蛮不讲理,开口就骂,还经常打我……"说着,他脱下上 
 
衣,露出紫一块、青一块的伤痕。 
 
 
第9节:第二章 死知识,活智慧(4) 
 
  老师没有表态,而是细细询问了他们家里的情况。 
 
  原来,老者的妻子健在时,父子情感还不错,但她去世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家 
 
庭里缺少温暖,加上年成不好,日子越过越穷,父子心情都不好,关系越来越恶化。 
 
  听到这里,老师非常同情,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父慈子孝、家和百事兴的道理。 
 
  他们看上去像是有所触动,但都不肯服输。 
 
  老师板起面孔,厉声说道: 
 
  "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岂有此理!来人哪!把这不懂礼制的父子都关进监牢! 把老的 
 
押进新牢,小的关进旧牢,饿他们三天,看他们还敢不敢说自己冤枉!" 
 
  两个人都吃了一惊,随即大喊冤枉。 
 
  老师一甩袖子,退堂了。 
 
  一连过了三天,到第四天早上,狱吏匆匆忙忙跑来向老师禀报: 
 
  "父子俩都说要认罪,正在牢里痛不欲生地哭呢!" 
 
  老师当即升堂。 
 
  父子俩一见面,顾不得是在大堂上,抱头痛哭。 
 
  周围的人都莫名其妙,只有老师在频频点头。 
 
  原来,老师在对他们进行关押时,特别把他们分开。老者被关在新牢、少者被关进 
 
旧牢。 
 
  而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安排呢?老师其实大有深意…… 
 
  老者被关进新牢后,不住地唉声叹气。突然,房梁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那 
 
里住着一窝燕子。只见老燕子一直忙碌着,不时进进出出,衔着小虫给小燕子喂食。 
 
  老者呆呆地看着,不知不觉间,泪水打湿了衣襟…… 
 
  少者被关进一间旧牢,里面又暗又潮。他趴在窗口往外看,只见空荡荡的庭院里只 
 
有一棵大槐树,树上有个乌鸦窝,小乌鸦正在给老乌鸦喂食。原来老乌鸦的眼睛瞎了, 
 
只能靠小乌鸦来喂养。 
 
  一连三天,少者都能看见小乌鸦尽心尽力地叼东西给老乌鸦吃。老乌鸦心满意足的" 
 
呱呱"叫声,一声声触动他的心,最终让他羞愧无比…… 
 
  老师问少者: 
 
  "你现在知罪吗?" 
 
  少者抹泪道: 
 
  "知罪。" 
 
  "罪在哪里?" 
 
  "罪在忘恩负义,不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那你以后该怎么做?" 
 
  "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老师点点头,又问老者: 
 
  "你知罪吗?" 
 
  老者道: 
 
  "知罪。" 
 
  "罪在哪里?" 
 
  "罪在对孩子缺少慈爱。" 
 
  老师听了,说: 
 
  "既然如此,我现在就放你们回去。希望你们此后勤于耕种,好好过日子。" 
 
  两人连连点头,儿子搀着父亲一起走了。 
 
  这样的结局让我们既激动又兴奋,老师断案真是与众不同啊! 
 
  "作为大司寇,您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用法律手段来惩罚他们,可是您为什么没有这 
 
样做?" 
 
 
第10节:第二章 死知识,活智慧(5) 
 
  一个小师弟好奇地问道。 
 
  老师说: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观点:'不教而诛是为虐',就是说:如果在对人实施教育、教 
 
化之前,就以法律的名义去惩罚他,甚至杀了他,这就是虐待,和残杀无罪的人性质是 
 
一样的。 
 
  "从政者要事先公布法律条文、道德规范,这样百姓才有依从的标准;而关键是在上 
 
位者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心悦诚服、乐于顺从。这才是教化 
 
。" 
 
  老师进一步强调说: 
 
  "只知道以权力、法律来惩治人,这叫做'霸道',而能够以教化的方式,让老百姓自 
 
觉改善和提高,这就叫做'王道'。霸道崇尚的是'拳头说话',但我要告诉你们:教化比 
 
拳头更有力量!" 
 
  老师的确不是一般的司法部长!他有着远远超过司法部长的境界! 
 
  后来,我和老师周游列国14年,我总是经常不由自主想起老师这个特别的审案故事 
 
来,并总结出一个最值得重视的现象: 
 
  老师一生向各国君主不断倡导的,其实就是管理的"王道"…… 
 
  【子贡学记】 
 
  一流的领导与管理,不是"霸道",而是"王道"。 
 
  "霸道"重视压制,"王道"重视教化。 
 
  "霸道"强调以力服人,"王道"强调以德服人。 
 
  "霸道"只能让人被动屈服,"王道"却能让人主动改善和跟随。 
 
 
第11节:第三章 漂泊的命运,安然的心(1) 
 
  第三章 漂泊的命运,安然的心 
 
  本章提要 
 
  周游列国的14年,是动荡漂泊的14年,我们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失望、屈辱 
 
、困苦、逃亡…… 
 
  然而,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老师总是微笑着去面对。他的言行告诉我们--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漂泊的命运,至少,我们还能保证心灵的安然…… 
 
  一.圣人难敌"美人计"(略) 
 
  二.忍辱才能负重(略) 
 
  三.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 
 
  四.做一只伟大的 "丧家犬"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略) 
 
  笑是化解困境的最好手段 
 
  在匡地,一场无妄之灾差点要了老师和我们的命。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最终化解困境的,居然是笑声和歌声…… 
 
  真没想到,我们竟然被人围困起来了! 
 
  这场灾难发生在我们赶往宋国的路上,在经过一个叫匡的地方时。它来得可谓全无 
 
征兆,差点要了老师和我们的命。 
 
  到匡地时,天已快黑,我们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一路的奔波让大家疲惫不堪, 
 
简单吃了点饭菜,大家就上楼准备休息。 
 
  这时,只听外面传来一阵急促而嘈杂的脚步声,紧接着,火把的光几乎把整个夜空 
 
都照亮了。 
 
  我隔着窗一看,只见一大群人高举火把,气势汹汹地将客栈团团围住,嘴里不停高 
 
呼: 
 
  "阳虎出来!" 
 
  "不要放走阳虎!" 
 
  "向阳虎讨还血债!" 
 
  …… 
 
  夜空中,愤怒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高,听得人惊心动魄。 
 
  这样的场面让我们都楞住了,究竟出什么事了? 
 
  老师示意我们不要惊慌,然后推门出去,想看个究竟。谁知老师刚一露面,楼下围 
 
着的人情绪就变得越发激动起来: 
 
  "就是他!" 
 
  "阳虎出来了!" 
 
  "不要再让他跑了!" 
 
  "杀了阳虎!" 
 
  没等老师开口,只听"嗖"的一声,一支冷箭从老师耳边飞了过去,差点射中了老师 
 
。 
 
  我一看情形不对,赶紧将老师拉了进去,关紧了房门。 
 
  没想到愤怒的匡人一见老师进去了,便开始发起进攻,拿着木棒和长矛往大门口冲 
 
。 
 
  子路师兄一看不好,于是大喝一声,拿着大刀迎了上去。 
 
  刹那间,刀光剑影。子路师兄的功夫确实了得,一会功夫,就打得围攻的人连连后 
 
退。 
 
  师兄还想乘胜追击,却被老师叫住了。师兄进来后,老师立即吩咐将大门紧锁。 
 
  子路师兄显然还没打过瘾,一边摩拳擦掌一边大声说: 
 
  "老师不用怕,就算全匡城的人都来了,也动不了我半根毫毛。" 
 
  老师说: 
 
  "子路啊,看来这其中一定有误会,误会是不能靠武力来消除的。我们学圣贤之道, 
 
讲的是仁义,怎么忍心因误会而引起伤亡呢?" 
 
  "跟这些蛮不讲理的人还讲什么仁义,老师也太迂腐了。" 
 
  子路师兄很不服气地说。 
 
  "正因为别人不懂,我们才更需要遵循仁义之道,否则,仁义怎么能真正得以推行? 
 
何况,这也是锻炼我们心性的最好时机。" 
 
  听了老师的话,子路师兄不做声了。 
 
  因为领教了子路的勇猛,匡人没敢再发起进攻,只是轮番围守在客栈外。看样子, 
 
他们是打算将我们困死在客栈中。 
 
  三天过去了,匡人没有任何撤退的意思。 
 
  眼看着粮食就快没了,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天,我们就必死无疑。 
 
  子路师兄再也沉不住气了,拿起大刀,准备和另外两个师弟冲出去和匡人拼个你死 
 
我活。 
 
  老师再次拦住了子路,并把大家都叫到了跟前: 
 
  "你们认为,什么是勇?" 
 
  "那还用说,就是遇到危险和困难不避开,敢于迎战嘛!" 
 
  子路对老师的阻拦很是不满,于是气呼呼地说。 
 
  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在水中不避蛟龙的,是渔父之勇; 
 
  在陆地不避虎豹豺狼的,是猎人之勇;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的,是烈士之勇。 
 
  子路,你是哪一种勇?" 
 
  子路眼睛都没眨,当即说: 
 
  "烈士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