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1
    • 积分1799
    • 经验31902
    • 文章1270
    • 注册2005-11-22
    [转帖] 智慧,在记者招待会上
        政府记者招待会发源于西方,现在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一种制度,并成为世界各国认可的一种国际惯例。本文摘录了新中国历史上几位国家领导人和外长在记 者招待会上的精彩对答,智慧幽默,显示出大国风范。

    [B]运用对比,不攻自破[/B]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美国记者就“人口过多是一国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说法提问时,周恩来回答说:“我不同意你这种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口只有4500万,不算太多。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小于中国,而美国人口不及中国的五分之一,但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海外驻军达150万。中国人口虽多,却没有一兵一卒驻在外国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取决于她的人口多少,而取决于她的社会制度。”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记者的问题带有明显的挑衅性和试探性,回答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重申中国政府的外交原则显得太泛,具体的军事信息又不能泄露,拒绝回答或勃然大怒更是失礼。周恩来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以“英美人口不多却向外扩张”同“中国人口多却没有向外扩张”相比较,数据准确,论据详实,顺理成章,使美国记者的观点不攻自破。在这个例子中,周总理的回答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和数据的 基础上,显示了他很高的知识水准和很强的回答智慧。[B][/B]

    [B]反唇相讥,绵里藏针[/B]

    [B]   [/B] 幽默的回答绵里藏针,能够巧妙地反击非善意的提问,也能使回答者从容应对一些突发的尴尬事件。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是幽默应答的高手。

        曾有外国记者向周恩来提问:“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恩来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面对这一挑衅性很强的问题,周恩来用诙谐幽默的回答,巧妙地反击了对方的攻击,语言也并不尖刻、生硬,给提问记者留了颜面。  

        一位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周恩来不慌不忙,微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这位记者本来想让周恩来难堪,结果自己反而哑口无言。    

       有一次周恩来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提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位记者的提问动机无非有二:一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二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恩来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 有18元8角8分。”众人不解。周恩来接着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 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B]回避有术,保守机密[/B]  

       1965年9月29日,在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记者招待会上,有日本记者在提及中国发展核武器情况时追问道:“听说中国要爆炸第三颗原子弹,你能告诉我具体时间吗?”陈毅回答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你我都知道的事。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至于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原子弹何时爆炸,是中国的军事秘密。记者提出这个问题以获取这一重要信息,但十分清楚陈毅不会泄密,并认为陈毅除了“无可奉告”以外很难作答,势必在众多记者面前陷入尴尬。但陈毅幽默待之、巧妙作答,出乎了提问记者的意料。陈毅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友好的笑声, 记者们由衷佩服他高超的用语艺术。     

        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有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陈毅:“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陈毅很自然地用双手在空中做了一个动作,风趣地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子把它捅下来的!”此例中,中国用什么武器打下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是军 事秘密,“用竹竿子捅下来”根本就不可能,但陈毅语出惊人,幽默风趣,让记者们一笑了之,也就不再继续追问下去。在这里,陈毅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回避保密问题或敏感问题,巧妙地转移记者和观众对该问题的关注,既没有提供 信息,又不让记者难堪。

    [B]用语模糊,巧妙解围[/B]

       在1991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日本记者向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提问:“关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日本的一位部长访问中国时,您告诉他,你们理解、同情日本的立场。请问,中国是怎样理解、同情日本立场的?”钱其琛回答:“关于日本的北方领土问题,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正是日苏开始谈判的时候,有时候传出这一方案,有时候传出那一方案,还传出可以用多少钱来换,我们对此很难作出具体的表示。”在这次问答中,日本记者的提问有一个明显的陷阱,含有质问的意味,其核心问题是“日本”的“北方领土”问题。

       该记者首先指出钱其琛曾经说过“理解、同情日本的立场”,强烈要求他回答“中国是怎样理解、同情日本立场的”。这是一个敏感的国际问题,令人很难作答,稍有不妥就会给中日关系、中苏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位日本记者问得很尖锐也很到位,逻辑严谨、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答。

      为此,钱其琛巧妙使用了模糊法,运用了“态度没有改变”、“有时候传出这一方案”、“有时候传出那一方案”、“还传出”、“很难作出具体的表示”等模糊用语,这种隐晦模糊的回答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外交纷争,起到了较好的现场交流效果。由此可见,用语模糊即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交际、交 流和交往顺利进行。  

    [B]开诚布公,化解紧张[/B]

       1999年4月,朱镕基访美,当时,由于美中贸易逆差、科索沃战争、人权问题、核机密间谍风波,美国声称要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东亚部署TMD,中美关系骤然紧张。在这种情况下,4月8日,朱镕基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共同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开诚布公地说明此行“关键是能够直接地跟美国人民来交谈,来说明我们的观点”,并表明“不是只对你说‘是’的朋友才是好朋友,敢于对你说‘不’的朋友也许是最好的朋友”。发言结束之时,朱镕基说:“今天我愿意坦率地回答诸位提出的问题,但是,我作为总理,去年3月17日才刚刚上任,对于开这样的记者招待会还是第一次,现在我的心在跳。我没有他克林顿有经验,他对付你们是很有经验的,我没有,因此,如果我说错了话的时候,请你们笔下留情。”  

       香港文汇报记者向朱镕基提问:“在您的美国之行开始之前,包括这一路从洛杉矶到华盛顿,人们,包括我们的读者,对您都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中美关系现在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您为什么还决定如期访美,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您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朱镕基回答说:“你是要我说老实话吗?我一点也不想来。(笑声)在我访问美国以前,前两天,我会见了两个美国的议员代表团,一个是托马斯先生,一个是罗伯特先生,他们所率领的,一共有20个参议员和众议员。我当时就对他们说,你们那里的政治气氛那么反对中国,我不敢到那儿去访问。那些议员先生都告诉我,哎,你还是要去,我们欢迎你去,我们喜欢你的新面孔。我说,我的好朋友尚慕杰大使告诉我,他比我要先回美国,到我将要去的地方去介绍我,来宣传中国,他准备被打得鼻青脸肿,当他在美国见我的时候,脸上可能包着绷带。我说他是个美国人还要遭到这个待遇,我这个中国人去了,我这个新面孔要变成一个血迹斑斑的面孔。(笑声)这些议员先生没有给我保证。但是江泽民主席要我还是来,他是中国的第一号人物,我只能听他的。(笑声)但是我可以告诉诸位,我现在的情绪比我来的时候要好得多了,因为我在这里碰到了非常友善的面孔和非常热烈的接待。”   

       回答举重若轻,使沉重话题轻松化,美国公众心理上能够接受。

    [B]举重若轻,意在言外[/B]

       2000年11月,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考察香港,有记者问道:“您在讲话中强调团结的重要,这是不是指香港不够团结?”李瑞环笑着反问道:“如果我祝您身体健康,是不是指您的身体就不健康呢?”

      记者提问的倾向性和挑衅性相当明显,含义是“香港不够团结”。一般来说,在讲话中需要强调的地方,恰恰正是问题最薄弱的环节。李瑞环若是断然否认或针锋相对,记者很有可能不会接受,也很有可能继续追问下去。但是,李瑞环举出“身体健康”的例子进行类比,风趣幽默又出人意料,进行了问中有答、意在言外的反问,从记者问题的逻辑中推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其答案不言自明,赢得了在场记者们心悦诚服的掌声。   [B] [/B]

    [B]生动形象,亲和自然[/B]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杨洁篪就这一事件接受美国CNN记者采访。记者问道:“美方只要求中方返还24名机组人员,但中方在道歉问题上纠缠,到底意味着什么,”杨洁篪回答说:“中国国家主席,外交部长和副外长已经阐明了我们的立场,那就是:这一事件完全是由美方造成的,美方应负完全责任,应向中国人民做出解释并道歉。就拿美国举例来说,有一个家庭,一所房子,一个前院,有一伙人总是在这家门前的街上开着车徘徊,不到你的前院,但就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地在靠近前院的地方开来开去,家里有人出来查看,结果家人的车子被毁,人也失踪了。我认为,家人有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做一些检查和调查。如果这种道理可以成立的话,我想美国人民能够做出非常公正的判断,到底该怪罪谁,至少你应该说声‘对不起’吧。车也毁了,人也失踪了,可对方只是说,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

       在中美撞机事件问题上,CNN记者的提问具有明显的挑衅性,要求杨洁篪解释“江泽民主席要求美方道歉意味着什么?是否要在释放机组人员之前进行道歉”。杨洁篪首先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重复了中国的立场,即“这一事件完全是由美方造成的,美方应负完全责任,应向中国人民做出解释并道歉”。接下来,杨洁篪为了与美国民众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举了一个美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问题, 按照美国民众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起到了良好的感性说服效果。

    [B]事实为例,数据说话[/B]

       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外交部长李肇星的记者招待会上,针对记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提问,李肇星引用了一组数据:“2004年,美国国防开支是4559亿美元,占美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9%;而中国的国防费用去年是2117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1.6%。就是说,美国的国防开支是中国的17.8倍。同样是去年,美国人均国防开支1540美元,中国人均国防开支大约是20美元,美国是中国的77倍。还有一组数字是2003年的,美国军费占全球军费总额的47%,超过除美国以外的25个军费大国当年军费开支的总和,是联合国安理会其他,4个常任理事国军费之和的3.5倍。”李肇星用精确的数字、准确的事实,充分、形象、有力地说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比空泛的道理更有说服力,让人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   

       (摘自《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赵鸿燕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浙江慈溪派安徽寿县支  兴实公后人。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