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探讨“遗传基因”与个体影响
    [face=黑体]注意的话题:[/face]

    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他们最不该姓孔

    [URL=http://cul.sohu.com/20090304/n262606425.shtml]http://cul.sohu.com/20090304/n262606425.shtml[/URL]

    [URL=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303/10/53FOIQ19000125LI.html]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303/10/53FOIQ19000125LI.html[/URL]

     

    [SIZE=3]某个“挂衔”个体,信口胡诌,就能代表“遗传学”整个学科?![/SIZE]

    [SIZE=3]“科学”至今为止,为人类所了解也是整体的“不足万一”。[/SIZE]

    [SIZE=3]如果真能全部了解,那么所有疾病,都可克服,人可享千岁万寿。[/SIZE]

    [SIZE=4]世界有很多知识,不为人们所掌握,因为高于科学![/SIZE]

    [SIZE=4]如:风水、运道、预感、念力等。[/SIZE]

    [SIZE=4]倘若严某人“大论”成真,那他肯定不姓“严”![/SIZE]

    [SIZE=4]再进一步推论:中国以后可能是日本人,韩国人,或者美国人,甚至是野人。[/SIZE]

    [SIZE=4]其实他表达的观点是相反的:[/SIZE]

    [SIZE=4]孔子文化思想的传承者与代表者,或可以不以血缘来界定。[/SIZE]

    [SIZE=4]可以以文化修养素质来等为选拔条件,以便更好地传承,并不分什么南北、海峡,与中西……[/SIZE]

    [SIZE=4]——[face=黑体]所以不要为了达到某些效果,而随意玩用“科学”、污蔑他人。这绝不是学者应有的素质![/face][/SIZE][SIZE=4]----------------------------------------[/SIZE]

    [SIZE=4]大家不敢应声,全世界这么多有才学的学者,也不敢出来说句公道话。[/SIZE]

    [SIZE=4]究其原由:1、不想哗众取宠者轻易得逞;[/SIZE]

    [SIZE=4]2、可能是官方行事的策略;[/SIZE]

    [SIZE=4]3、来头可能比较大,惹不起。[/SIZE]

    [SIZE=4]4、不是一人的事情,谁也不想先出头……[/SIZE]

    [SIZE=4][face=黑体]孔家人多是弱势群体,贫困人口很多。荣光门第,看似优越,其实不如一般人。不可胡作非为,不能有违家法、国法。大家安贫乐道,善意为人。[/face][/SIZE]

    [SIZE=4]但还是引来各种不良相加,无端谤毁……[/SIZE]

    [SIZE=4]可能都看孔家人软弱好欺罢了……[/SIZE]

    [SIZE=4][/SIZE]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URL=http://sciam.cpcwi.com/bbs/redirect.php?tid=44678&goto=lastpost]http://sciam.cpcwi.com/bbs/redirect.php?tid=44678&goto=lastpost[/URL]

      驳第三期严家新《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PP]第三期刊载了严家新教授的《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其中事实错误百出,逻辑错误不断。现一一辨别如下。首先声明,按该文的大意,孔子后裔应指现在还姓孔的人群,以下若未特别说明,均按这一意思不变。

            该文声称,“[COLOR=#000080]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每个人都有父母2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共8人……如此类推,上溯10代,应有约1000个祖先(210=1024);上溯20代(仅600年左右), 就应有约100万个祖先(220≈106)[/COLOR]。”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否则人类已经诞生数百万年,至少100万代,那对于一个特定的人,他在数百万年前岂非有2的100万次方个祖先,而这是不可能的。具体原因去年8月份的《环球科学》有所解释,不赘述。

            该文又称,“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孔子基因”)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事实上,不同人的基因有99.99%都是相同的),并且没有血缘婚姻发生,那么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继承了1/64 (26=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COLOR=navy]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6代子孙的细胞中,46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1条来自孔子,而其余45条都来自外姓。再往下每传一代,后代连一条孔子的染色体都没有的概率就增加一倍,即越来越多的“孔子后裔”实际上没有继承孔子的任何遗传信息。”[/COLOR][COLOR=red]首先,这是典型的对统计学无知的说法。[/COLOR]就个体而言,别说在孔子的第六代孙,就是孔子的第一百代孙,只要他运气够好,也有可能继承到孔子的一半遗传信息。所谓的“第六代后裔只继承1/64的“孔子基因”只是统计规律,是平均数,是数学期望,只在大量统计的前提下有意义,而不能声称“就个体而言,最多只有一条来自孔子”。[COLOR=red]其次,这种假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基因重组。[/COLOR]由于基因重组的存在,所以后代可以不以染色体为单位继承孔子基因,而是以基因为单位。由于一条染色体包含成百上千个基因,从统计学上说,相当多的后裔不是连一条孔子的染色体也没有,而是继承了不以整数计的孔子的染色体,比如:在他的假定条件下,第七代可以继承0.5条染色体,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后裔,可以继承大约半条染色体所含的基因(当然,各个染色体所含基因数不同,这只是一个概说)。[COLOR=#ff0000]第三,这种假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男性染色体Y的存在。[/COLOR]由于Y染色体与X染色体存在大量不同源片段,在他的假定条件下,现在每个男性孔子后裔所含Y染色体中的不同源片段都是来自孔子。就这一部分也应该高于他所推断的全国人均数一千万分之一了。(其实这个推断是有问题的,后面再说)

             该文声称,“ 以此类推,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210≈1000)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220≈106),到目前的第80代,因280≈1024=1亿亿亿,就只继承了约1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COLOR=#000080]虽然经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 “孔子后裔”偶然也会与姓孔的“孔子后裔”婚配(血缘婚姻),把带出去的部分“孔子基因”又带回到姓孔的“孔子后裔”之中,但中国传统习俗强调“同姓不婚”,“孔子后裔”总是尽量选择不姓孔的婚配对象,每代基因减半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COLOR][COLOR=red]这是这篇文章的核心错误。[/COLOR][COLOR=red]既然“[SIZE=3]不姓孔”[/SIZE]的孔子后裔可能部分带回“孔子基因”,那“‘孔子后裔’总是选择[SIZE=3]不姓孔[/SIZE]的婚配对象”,怎么能使‘孔子基因’不再回流呢?[/COLOR]这其中逻辑关系在哪?其实,看到“血缘婚姻”这四个字,我觉得[COLOR=red]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是,孔子后裔会尽量避免血缘婚姻,即只要有血缘关系,哪怕是共十世祖,也不通婚。[/COLOR]然而事实上,所谓避免,也只是在几代之内有效,比如避免姑表亲之类,七八代之后就很难说了。其实从古代“五服”的服丧制度我们也可以知道。《礼记·大传》云:“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同六世祖的就已经不用服丧了,这还是指同姓本家之间。若是非本家,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女性后裔,试想孔女A和孔男B是亲兄妹,孔女A嫁出去六代之后,有什么风俗或规矩使得A的后裔(此时很有可能已经不知道姓什么了)与B的后裔(假设B一直有后,所以后裔依然姓孔)结婚的概率较小呢?虽然他们是同六世祖。因此,该文该段最后“每代基因减半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退一步说,即使孔子的生物学后裔(指凡是从孔子那继承了遗传物质的人)之间永不通婚,孔子的后裔确实真的只按2的N次方分之一(N指代际数)继承孔子的遗传物质,该文的结论就成立了吗?答案还是否。因为该文在计算人群中基因的频率时引用了群体遗传平衡定律,也即“哈迪-温伯格”定律(简称“哈-温”定律):“[COLOR=red]如果群体很大,[SIZE=5]个体随机婚配[/SIZE],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则群体中各种基因类型的比率每代均保持不变[/COLOR]。”因此该文声称,[COLOR=navy]我们先假设“孔子基因”全部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1000万,“孔子基因”在当时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千万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超过13亿,是当年的130倍;按照平衡定律,“孔子基因”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13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130人份的孔子基因。[/COLOR][COLOR=black]然而,作了前面的限制之后,还能满足“哈-温”定律关于个体随机婚配的条件吗?事实上,如果按照该条件,“孔子基因”在人群中的比例必然减小。计算是复杂的,但只要简单的想因为“非孔子基因”的遗传不受限制,而孔子基因的遗传受限,这必然不利于孔子基因的遗传,所以在群体所占比例减小。事实上,如果按照前面的假设,任何一个人继承到孔子的遗传物质后都不会再有孔子的遗传物质流入他的后代,这样,只要继承了孔子的遗传物质,他的后裔就必然按代际平均减少1/2的规律遗传,这样现在还姓孔的孔子后裔所持有的“孔子的遗传物质”也不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毕竟还有一部分人是完全不含孔子的遗传物质的。[/COLOR]

             综上所述,严家新教授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其实,总而言之,这个问题用下面的观点看比较合适:即孔子最初的五六代之内,每个孔子后裔所含“孔子基因”是迅速以每代减半的规律减少的,但十几二十代,乃至几十代之后,随着“孔子基因”逐渐向整个人群扩散,许多人都能带上微量的孔子基因,而此时的孔子后裔所含孔子基因的量也很少了,因此接下来的传代过程将基本不会使孔子后裔所携带的孔子基因的占个体总基因的百分比继续降低,至少平均水平不会降至人群平均线之下。此外,考虑到Y染色体的问题,孔子后裔所携带的孔子基因占个体总基因的百分比肯定还会明显高于人群平均水平。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897
        • 经验14039
        • 文章849
        • 注册2008-03-02
        这分明又是无中生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引人注意,想一夜成名罢了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