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转帖]从武侠世界看中国文化
    从武侠世界看中国文化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在史记中就已出现的侠,到金庸笔下达到颠峰。透过射雕叁部曲,金庸写出侠骨,侠情,侠节,侠气,侠烈,侠行的最高境界,笑傲江湖,是侠的反讽,鹿鼎记则是武侠小说却不写侠。当港台大陆纷纷风靡金庸,正显示了中国文人的集体梦境,一种对侠的可望而不可及.........。喜欢金庸的你,想不想用这种方式了解中国的梦境呢?

      1.郭靖(正)

      2.杨过(反)

      3.明教张无忌与峨嵋灭绝师太

      4.岳不群

      5.令狐冲韦小宝

      武侠人生——历史与文学中的侠义侠情

      壹:历史中的侠

      一:侠的由来

      全民尚武

      先秦好剑之风。剑为远古时期尚武精神的象徵物。现在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

      崇剑心理:对剑之威的神秘感受,类似宗教体验,唯中国因为不对神秘因素。

      做本体论的思考,而把人与事密切联系,所以转化为物人合一的心灵感应(如:观变而服剑)。

      剑与龙蛇的原型系统,属雄性。体现强悍的民族特质,对雄性生命力的信仰崇拜。

      二:侠的演变

      1.春秋战国前

      由平民分化出来的特殊阶层,无事务农有事作战,後慢慢的只作战。地位卑下。

      2.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社会解体,武士在平民与贵族间过渡,国士由上下跌,游士由下上长,加上养士之风,上下汇合因能不断分化组合。

      武士後分化为文人与武士。孔子就是能文能武。文即是儒,立志参政,武即是侠。在战乱时代,这种儒与侠与贵族的关系是平等的,平民阶层要求的人格平等,在这时代大有机会。

      侠,转音於陕西中部的方言:字借用是剑的别称

      3.秦汉时期

      秦汉朝以後重文轻武,儒为上层统治者所用,侠作为社会的离轨因素留在民间。文武分途,上层文化与大众文化就此分道扬镳。

      初汉刘邦出自平民,对项羽的胜利是平民中流氓土豪势力对贵族势力的胜利,所以一开始就对武侠充满兴趣与戒心,竭力收编,用的方式是使其流氓土豪化,以纳入社会规范,并使其为己所用,打击诸王外,宦官外戚,豪姓大族,而反之亦是如此利用,造成侠的与各种势力结合。地方性帮派性,扼杀侠的根本精神。因着面对的是庞大组织,自身也走向集结组织,重血缘家族。与国家政权或对恃或帮助。

      侠会被收编,也是由於其具有道德伦理的任侠意识,却在政治意识上充满盲目性。以「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道德理解,政治视野很有局限。(儒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在政朝转换之时)少数未能收编的,全以酷吏(由豪侠转成,侠对侠的逼迫,以侠治侠)打击,迁徙。

      司马迁与汉武帝文化观点不同,所以会有史记支刺客列传。

      4.东汉时期

      到东汉,透过贵族刘秀打下天下并治国,举孝廉,立养序,明五经,崇名节,论门第,软化民族性格,比汉武地高压统治更高一筹。

      民族性格由强悍被弱化,是从东汉起。

      5.魏晋时期

      魏晋出现侠与沙门的勾结。

      出现弃文就武弃官就侠价值重选的浪潮。但为政客各自收编。政治性很强。

      向绿林流动,造成侠重返民间。

      春秋战国的侠由秦汉至魏晋不断变质,原因是:

      1.上层之入侠

      2.侠本身的质变(参侠的正与反)

      3.官方政策

      魏晋时代近似春秋战国,但已曾经沧海难为水。

      6.唐时期

      到唐,上层社会之侠雌化,是王宫贵族的休闲生活游战,至终可有可无,而侠也开始回流民间,重返本源。

      7.宋时期:近代侠的开展

      杯酒释兵权继续使上层社会无侠气,侠进入民间,造成侠的世俗化。

      经过历史风浪,世俗化的侠都市的,有法概念(会尊守一定的公共关系准则)的,重江湖义气的,少政治性多个人行为(荆轲不再),弃权力欲的。重武德诸如仁术养气,强调内外相应整体观身心合一,重义节名,德重於艺,儒家理论融入武林。

      随外患日多,节义中又增添民族节气。一朝一姓与正统的观念,封建时代文人悲剧流入武侠。

      出现武术传承的专书,口诀,剑谱拳谱。

      近代侠型态之一:武林的形成

      都市中的武术卖艺并取绰号

      武术团体到武林:师徒关系是随时可成的,但一旦成为师徒,就是如同父子的严密,家族关系严密,单性社会血缘化。所以与上层社会有雷同之处又有所差别。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新儒家影响其忠义观念

        近代侠型态之二:绿林社会的发展,盗亦有道,与世人的柔媚有别。

        镖师,刺客,向马。其江湖习气是拜盟文身诨名隐语。是离轨者自我防御的手段。

        近代侠型态之叁:秘密会社的发展,透过道教的仪式,产生心理上的敬畏感与依赖感,从而巩固了信仰,并团体。但本质上是世俗化而非超越性的,并非要唤起对生命意义或宇宙本体超越意义的向往,而是产生自我心理机制。摩民教白莲教洪门天地会。支持秘密会社根本精神支柱,是平民社会百年来向往的平等观念。誓词规约仪式传说,均有平等精神的向往。对上层社会不满,容易起义。

        贰:历史中的侠的困境——收编

        侠在野的反动到正统儒的迷思

        侠所负载的是古老纯的文化传统,根源於种族根性的尚武精神,坚守固有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以结党连群的方式,成为社会上的「文化离者」。

        因为孤独无力,所以会有对人格尊严极端敏感的心理需求。若被尊重,为其死也可以。重名好义,几乎是宗教精神,不过是从现世中找到永恒性的高尚道德的宗教精神。

        儒则年轻,易调整变更,以适应新时代,强调经世致用,其文化内涵如仁道礼等,均具有多样的解释性,所以较能顺应世变。信仰庸见或通情达理精神的信仰,消解极端,要求稳定。儒一样的被汉武帝收编,改造成为思想统治的工具。

        但到汉朝,因为与地域血缘家族结合,开始着重稳定性,也出现既定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竟然向他的对立面同化而去。

        所以侠中亦明显的藏着儒,尽管出现侠是因着对上层社会的不平与平等渴望,却在内部有强烈的辈份师徒伦理等级关系一样有派系,门户等级,与立功扬名,最後被在朝收编的危机。

        参:文学中的侠

        司马迁的史记,悲剧性格,与「刺客列传」。

        班固汉书的「游侠传」,班固之语,班固着史书的原则。

        (儒以文犯法,侠以武犯禁)

        唐诗

        宋词

        唐传奇(宋明话本戏剧多改自唐传奇):求髯客

        清:叁侠五义的争议,水浒传

        白话1923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

        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王度庐「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旗银瓶」

        梁羽生「萍踪侠隐」

        古龙

        白羽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肆:文学中的侠的困境——在郭靖杨过岳不群韦小宝中徘徊

          一:文学中理想的侠

          异质的文化精神:隐逸传统与侠义传统。

          唐诗中侠与田园与边塞,如陶渊明。

          打破儒的精神偶像:厌功名,与道家的极端:一事无成与空灵失落士大夫的不平之气。

          看出文化传统中背後的文化共相

          上层社会靠哲学文学的空灵唯美来反动正统,下层社会靠侠

          连结点则是田园诗加咏侠诗

          西晋左思:

          荆轲饮夜市,酒酣气益振。

          哀歌和渐离,谓若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陶渊明: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钱起:(乱世)

          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

          寸心言不尽,前路曰斜斜。

          侠所负载的是古老纯的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上的「文化离轨者」。

          二:文学侠的幻灭

          班固

          叁侠五义

          郭靖,杨过,到岳不群,韦小宝,也显出「侠」梦的破碎:

          关於平等(伦理规范的限制),正义(真正的侠义精神是什麽?),圣人治世(权力欲为里,圣人治世为表)的落空

          非常的出世——「空」的终极答案:

          1.倚天之诗

          事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想人间造物搬兴废。吉藏凶,凶藏吉

          富贵哪能常富贵?日盈昃,月满亏蚀。地下东南,天高西北,天

          地尚无完体。

          展放愁眉,休争闲气,今日容颜,老於昨日。古往今来,尽需如此,

          管他贤的愚的,贫的和富的。

          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了这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2.太极张叁丰

          刀光剑影不是我门派,天空海阔自有我风采

          双手一推,非黑也非白,不好也不坏

          没有胜,又何来败,没有去,那有来

          手中无剑,心中无尘,才是我胸怀

          随缘而去,乘风而来,才是我胸怀

          没有动,那有静。

          手中无剑,心中无尘,才是我胸怀

          随缘而去,乘风而来,才是我胸怀

          参考书目:

          1.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麦田1995

          2.金庸射雕叁部曲,鹿鼎记,笑傲江湖文化

          3.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远流1991

          4.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叁联1992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从天龙八部看中国文化

            天龙八部中,萧峰、段誉是为大家熟知的人物,以下我们就从这二位中,看看金庸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哪些中国文化的现象:

            在此部小说中,萧峰(即乔峰)乃是武功高强,义薄云天,素有「北乔峰」之称的丐帮帮主,深受武林人士敬重。但是当丐帮长老在杏子林揭发萧峰「契丹人」的真正身世後,剧情急转直下,丐帮内部开始一分为二,许多人开始动摇对萧峰的信任。萧峰退去帮主职位後,却遇养父母、玄苦大师..接连被杀,只因身为所谓「五胡野蛮民族」之血统,便不得脱身与辩解,直到萧峰为了要替阿珠治病,来到聚贤庄,引起许多不得已的冲突与比武,他已成为武林中之公敌!

            其实,无须知道萧峰在雁门关前自刎的结局,我们便可预料到萧峰将是无可避免的悲剧人物!中国自古对「个人」的定义是建立在「仁」(二人)上,对群体则是建立在「家」、「家族」、「地域」的单位上,这种思想稳稳地控制着中国的文化。当然在武林世界中,这种地域种族之分也是常被金庸描述的淋漓尽致,当萧峰沦为地域种族之外的地位时,无论他有多少仁义道德的英雄事迹都化成灰烬,立刻从圣人地位变成丧失仁义的残暴者,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好人只会出现在圈内,除非自己人,守自己帮内规定,或是符合种族之内传统者。而一个人在种族外建立关系时,他必须承受来自传统的迫害与不了解,因此在中国文化当中正如小说人物的遭遇一样,中国人一切「道德」皆建立在「伦理」上。

            在我们生活周遭随时都有很多例子可以看出这些文化的特质: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接受基督教後,反应常常出乎意料的生气,泰半是因为这信仰的伦理架构与传统的家族主义不相符合。其愤怒的来源不是因为道德好坏而指责,而只因为信仰伦理架构的出入。

            另一位主角---段誉,他是大理国的王子。段家的一阳指神功,原本武林中闻名遐耳,但段誉起初不愿习武,说道:「我学的都是儒家的仁人....,佛家戒杀...,忽然爹爹教我练武,学打人杀人的法子,我自然觉得不对头。」到入无量山,迷恋上白玉雕成的女子—称其为「神仙姐姐」。这位逍遥派女子留下白绸令其杀尽逍遥派弟子,段誉竟改变想法,说道:「想来她逍遥派的师兄..害苦了她,...。这些人既害得神仙姐姐这般伤心,自是大大的坏人恶人,你不杀他,他便杀你。」从以上可以看出,段誉的思想准则完全凭其个人喜好,当与环境产生冲突时,便会发展出一套道理来自圆其说。段誉此种性格,在往後无论是杀了人或是面对王语焉的不理采,一直不断的出现。

            这种性格也正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中国人说话常常「怎麽说都有道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价值体系不固定,这是一种文化深层—标准是建立在人身上,标准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是随个人修行而定。中国人不习惯於思索「人生的目的」、「生命的起源」等抽象的问题其实也是受相对标准影响。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例子:在塞车的时候看到人家不守交通规则,会大声责怪到处窜的车子;但是自己不守规则的时候,却说是为了空间能充分利用,总之;就是不会责怪自己。

            关於萧峰与段誉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两大特质:伦理制约的权威与相对的价值体系。这种特质其实根源於中国人的「天」无位格,天理变成人间世俗的道理,对於「终极关怀」变成一种抽象的「境界」追求。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从灭绝师太看网路文化  

              中国是一个没有绝对标准的社会,基本上是呈现一种以五伦为主的制约文化。对中国人来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有意义,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离,人就被蒸发掉了。所谓「仁者,人也」,「仁」及「人」字旁一个「二」,亦即只有在二人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而这「二人对应关系」即包含传统中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实伦理规范原是好的,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维系整个社会的秩序。但若我们太过重视伦理辈份的关系,以至於它成为我们行事为人的唯一准则时,我们就不得不去正视其所可能带来「自我」的迷失。金庸小说中所提及灭绝师太和周芷若的关系,便是一种在此五伦制约文化下之典型。

              在万安寺第七层的囚室中,灭绝师太觉得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便在短短的时间中,连续要周芷若答应叁件大难事:先是立下毒誓,不许对张无忌倾心;接着要她接下峨嵋派掌门职位;最後甚至要她以美色相诱张无忌而取得屠龙刀和倚天剑。这短短的几分钟的话语造成了日後周芷若的性格变化及注定了她与张无忌之间的爱情悲剧,小时候的周芷若本是个温柔细心的女孩,连张叁丰都称赞她「良心甚好」,从许多描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她虽然是一个心机深沉的女人却实无害人之心,只是後来她为了遵守恩师的遗命,却不择手段、多行狡诈,可见在中国伦理制约对人的一生影响力之大。而在她们这段对话中,也突显出中国传统以伦常辈份为牵制的社会文化,使得上对下的操控成为合理的事实,辈分在上者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伤心、痛心的情绪或无限的权力,来逼使辈分较低者顺其意而行。

              其中问题就出在,当一个社会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时,我们所遵循的就只是「别人」的标准,且不易去质疑在伦理关系中所得到的教导,没有一个真正否定的批判思维;但人并非都是完美的,我们可能因此将一个错误的教导奉为圭臬而不自知,在中国就有许多愚忠愚孝的惨烈故事,实在值得我们深思。在伦理规范下,我们习惯於遵从长辈的教训,而不曾深思过其中的对错;在另一方面,对个人而言,在无形中「自我」便被抹煞掉了,而失去了自己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甚至使个人的思考能力渐渐消退而不自知。整个社会也会因而固守传统,不容易产生改革,对社会的现代化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由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伦常辈份至上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质,也是一个包袱;在这个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仅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再更新,也使得五千年来的中国人都必须受此束缚,受此压力。若我们想为中国文化找出新的出路,在此传统的困境下,如果能够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重新思考,并且建立一套绝对标准,使大家在传统伦理制约之馀,可以有新的超越性思考模式以及新的遵循方向;如此一来,才能为传统的中国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才能期望中华文化的蜕变及重生。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九阴真经与人治法治

                「射雕英雄传」里有一件很重要的东西,它关系到一次的华山论剑,桃花岛上弟子为此受罚,无数英雄豪杰相争丧命,又牵扯出一大堆恩怨情节。这就是武林中人想一窥全貌的武功秘笈——九阴真经。

                九阴真经这样东西倒底好不好?它有上承的内功修行法,和精妙的招式,是难得的武学智慧大成。但它的出现,却又引起抢夺杀戮,成了争端祸由。

                或许如王真人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看後人如何善用此经。」不过,它所带来的轩然大波中,有些现象是值得讨论的。首先,这本经书能否用作正途,发挥济弱扶倾的功能,端看落入哪一派手中。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容易因家族、师门、地域或教派自成一小团体。桃花岛、欧阳父子、全真教、明教、丐帮、铁掌帮这些帮派各据一方,各自为政。正如梁守中在《武侠小说话古今》中所言,每一个武林帮派就是一个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帮派之间不多往来、或互有心结,使得他们很难破除界限,与他人联合。这种各自为政的情形,也使得各帮派之间的「传承」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传承包括了领袖的人选、武功绝学和帮规。该传谁、传什麽都有一定的规距。这样一来,越发画出了一帮的界限,加深了各派的洪沟。九阴真经不管落入哪一派,绝无发扬光大的可能。正派之帮认定它祸害天下,不公诸於世。邪派领袖一心只想图谋己利,更不会与人共享。这经书最终只在某一帮内传下去,所阅者寥寥数人。到了近代,帮派之争多少反应出了中国人顽强的家族、地域观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使得「团结」变一狭隘名词,偏偏中国人又非一单一民族,中国人对「国家」观念的薄弱是其来有自的。

                再来是谈到王重阳的藏经。他於第一次华山论剑胜後,得此真经,但他既不练其中的功夫,也不传与弟子,只将它压在打坐蒲团下的石匣内。王重阳是华山五人中被推崇为品行最佳的武学大师,也最得人尊重。他藏经之举在救天下的英雄豪杰避免因争夺而自相残杀,可谓宅心仁厚。又为公平起见,他自己不练,也不许弟子练。换个角度想,这麽作固然一时表面太平,但当他死去,而弟子武功不及野心家时,又免不了一场血腥杀戮。将它压在蒲团下,只是消极的防范,并非积极的解决。也许对王重阳而言,并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他若公开,则帮派之争重演;独善其身,又与道家涵养不符,也不为他所接受。一个侠之大者,品行再好,也免除不了一场祸乱。在此,我们看不到一个强而有力的官方制度在民间组织里运作。一件好的事物或构想,唯有透过健全而被大众认可的制度实行才能发挥优点,造福人群,否则只有没落,或被隐藏起来。至於中国文化中不强调程序理性,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从金庸小说下的女性谈起

                  人生在世,总有他(她)活的义意与目标,一个等着他(她)去完成的梦,而对有浪漫、感性动物之称的女人,我们更不禁要问,究竟什麽是她们一生的梦、永恒不变的目标呢?

                  金庸笔下的女主角,或生性残暴,或温柔如雅,或活泼开朗,或多愁善感....但有一个特性是她们都共同拥有的,那就是「爱她们所爱的人」,如小昭、周止若、赵敏对於张无忌,如阿紫、阿朱对於乔峰,如岳珊灵对於林平之....,这是否就是女姓一生所在追寻的目标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

                  笑傲江湖中的岳灵珊从小在父母岳不群夫妇、师兄令狐冲的呵护下长大,但至从她嫁给了林平之呢?不但过着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的生活,还必须在丈夫和父亲之间为难。说实话,她大可以讲出来,因为她和他并无、也无法有真正的夫妻关系,她大可和当年离开令狐师兄而到小平子的怀抱中一般地再离开小平子,但她没有,甚至到最後她临死前最後一句话亦是要令狐冲好好地照顾林平之。我想或许真正能解释为什麽的只能说她真的爱林平之比令狐冲多这麽一点吧!岳珊灵之於林平之这种大烂人,我想女性对爱的执卓与坚毅是如此的叫人不可测度。

                  天龙八部中天山童老与李秋水两人对无涯子的爱情更是叫人惊叹,都已经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却能够为了年少时无涯子的爱情相斗至今,小说中并无说明,不过说不定无涯子本人老老早早就不与她们相见了,而一直至无涯子死去,她们两个相斗却还没有结束,或许是爱情或是面子早就已经分辨不出来了,但我相信是爱情,因为当她们知道无涯子真正喜欢的人是李秋水的小妹子的时後,她们的相斗也消失了,并没有继续争辨除了那位小妹子外,无涯子爱谁多一点,她们不是在比较,她们真正想要的是那一份爱情,那一份专一的爱情,专属自己真正的感情。看来女性对爱的执卓不仅超越了年龄还跨过了生死的界线。

                  或许倚天屠龙剑中的周止若和赵敏是金庸笔下最想跳出这一个女性之於爱情的模式的人物吧!但终究金庸并没有成功,周止若和赵敏最後还是投入张无忌的怀抱。是金庸浅意思下认为女性脱离不了这个模式?或者在中国的思想体系下,金庸无法突破传统的去创造一个不受限於这种思考似下的女性呢?或许倚天屠龙记中的波斯明教(一个由女性来做教主的团体)是最好的答案;金庸想,但他做不到,因此他只能说中国以外的地方做得到。但很可惜的金庸在这理并没有完全摆脱中国的束缚,因为作女教主的一定且必须是童贞女。而中国传统所带来的又是什麽?让我们在一同来看看吧!

                  神雕侠侣中古墓派的古墓处於终南山上,不但风景怡人,而古墓本身亦是一个练功的好地方,但却因开山祖师林朝英对王重阳的恋情失败而有了一条奇怪的归订:「凡是得她衣钵真传之人,必须发誓一世居於古墓,终身不下终南山,但若有一个男子心甘情愿的为她而死,这誓言就算破了。不过此事决不能事先让那男子得知。」想想,既难是她衣钵真传之人,因该是她最爱的弟子,为何还逼她发这种毒誓呢?我想这因该有保护的意思在吧!林朝英担心自己心爱的徒弟下了山到了花红酒绿的世界被骗、被欺负,所以必找一个肯为她死的男人,一方面这个人一定不会骗她或是欺负她,即使会也一定是为她好,因为都已经肯为她死了;另一方面这个人可以保护他在终南山下的安全,赴汤蹈火既使是死也再所不惜。这理似乎隐约可以看到的是女性所一生要找的就是那个伴,因为找到了,她才可以下终南山去玩,她才没有那个後顾之忧,她才可以好好地被疼被爱,而且是一生一世的被爱,既使是被骗,要相信,他是为她好。

                  很明显的当我们去看中国等传统、不论是叁四德诸如此类的对女性的教条,你会发它们都是夫妻关系的延伸,女性一生中所追求地究竟是什麽?你说呢?

                  反观金庸笔下的男主角,他们所要做的又为何呢?我想就是不论如何、想尽办法地好好地带她下终南山去玩,使她没有那个後顾之忧,使她可以好好地被疼或被爱,而且是一生一世的被爱,既使是骗她,也要是为她好吧!

                            由天地会青木堂选香主思考中国派系问题

                  天地会青木堂用鳌拜的头祭拜尹香主後,欲选拔适当的人选,来填空缺了两年的香主之职,使青木堂有一名实相符的领导人.奈何,一场选贤举能的堂内大事,却演变为拥李派(拥戴李世力者),拥关派(支持关安基者),两派争执不休,僵持不下,几至大动干戈的局面...........

                  最後,虽因有人提醒会众曾经一同立誓,由杀死鳌拜之人,继任香主之职,此人既非关亦非李,此风波得暂告结束.却不禁令人思考,为何在中国社会中派系之争履见不鲜?何派与派之间无法并存,非争至你死我活方休?在鹿鼎记中,天地会青木堂的组成份子,为了反清复明,不知共同经历过多少九死一生的场面,实乃同生共死的的好兄弟,然而,选香主时,不同派系者,势如水火,那看到一点到患难与共的真情!放大到整个反清复明的团体,当中有区分为拥戴鲁王,福王,唐王,桂王四个派系,其中拥唐的天地会与拥桂的沐王府,互相敬重对方不屈蛮夷的气节,忠勇复国的情操,然而,一旦牵扯到个自的立场,所有的敬佩,尊重完全消失迨尽,只剩下对自己立场的维护,对他人立场的攻讦,双方反目成仇.

                  一个群体,或因观念的不同,或为利益的缘故,组成份子集结成不同的小团体(姑且称之为派系),原属平常.派系所提供的多元化,若能善加利用,可为群体提供更多思考的面向,发挥制衡的功能.反观中国社会,派系的存在,往往造成群体内部的分裂,派与派之间互相攻击,打压,将过多的精力投掷斗争之中,而忽略群体的最终目的,致使群体元气大伤,难成大事.分析原因,可能是下列中国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了派系的发展!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1.中国人的群体观:

                    中国文化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发展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观念,整个思想的中心是个人,再向外延伸至家庭,国家.在此观念的影响下,超乎个人的团体皆被视为个人的延伸,因此举凡家庭,宗族,国家,皆属个人的延伸.一旦个人认同某个群体,便只对此群体效忠,而漠视其他群体,缺乏对其他群体的真正尊重,此乃中国虽有强大的宗族力量,却常被喻为一盘散沙的缘由.

                    而在派系问题中,个人只对所属的派系尽忠,纵使同是青木堂的好弟兄,一旦派系相异,好弟兄顿时成了大对头!人我关系的界定,往往取代理性的思考,造成对他人的全然否定!

                    2.惟一合法性正统的思考模式:

                    中国经历长久的专制治体制後,"惟一合法性正统"的思想深植人心.

                    在极权统治下,政府为巩固其政权,防止百性造反,任何不同的声音皆视为反叛者,是不被容许存在的.於是,发展出惟一合法性正统的概念.一个群体,一但出现不同的派系,派系之间无法和平共存,互相攻击以取得正统之地位,取得後便尽情打压非正统者.

                    3.儒家文化的圣人观:

                    在内圣外王的思考模式下,个人是可以藉由修养心性,臻至圣人的境界,是以,中国文化多诉诸道德的提升,而少制度来辅助人的不完美,一旦发生争端,往往无合理的程序可循,端看领导者的好坏来决定整个争端品质.圣人观导致缺乏合理的制度来统整意见,解决问题.

                    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如何使派系之间,建立对彼此的的尊重,打破自我格局,为群体利益,携手并进,超越常久以来,深深影响着我们的中国文化,是极需努力的课题,愿你我共勉之!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中国文化与人生困境
                                       
                      在中国文化中人生的困境会如何转化与突破呢?我总想到郭靖与裘千仞,而关键的一幕便发生在第二次华山论剑.他们初上华山时,郭靖正陷於生命的迷思中,心灰意冷如槁木死灰般.反之坏蛋的裘千仞却是野心勃勃要夺那武功天下第一的称号.然而洪七公的出现与一席话却成了他们生命的转捩点.我认为他们人生的改变正反应出中国文化中两种面对人生困境的方法,试分述如下.

                      就郭靖而言,他的人生困境在於是非价值观被混淆,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来回应他的生活(境遇).引爆点在於他一生学武然而最亲的人死於非命却无能为力,武功虽高却似乎没带给谁幸福,重义守信却也没使谁好过了。换句话他质疑他人生的目地何在(以前好像复父仇,师仇是最重要),也怀疑他所曾,他将郭靖不能肯定的"价值"(武功)以实践的经验(他一生杀了231人尽皆大恶该死之徒可谓替天行道)显示出其意义(武功是工具为的是行善)并展现了实现的可能性。而如金庸说的七公之言其实道理不难,然而丘处机能说却劝郭靖而不得,非得七公以其朝然若日的"身教"方足敲醒郭靖的迷思重寻人生的意义。

                      再看裘铁掌,经此一役是斗然天良发现跳崖不成却归入一灯门下。然而他生命的问题是否解决呢?基本上还没有而只是个开始.他的生命关卡与郭靖不同。基本上在此郭靖重得回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裘千仞则是因着罪的影响而否定了其前半生的价值。(所以只好跳崖寻死)。他人生真正的全然转变却是描写在神雕侠侣之中了。说起来他蛮可怜的,虽已知昨日的种种罪孽却在今日无法解脱,虽努力想刻苦自律,却仍要藉铁铐以控制自己的失序。虽然一灯慈悲地想点化他,不仅於言语相劝後更以肉身相谏,却还是无法断慈恩心中之魔障。当真是立志为善由得我行出来却由不得我。因为罪的控诉始终未去除。然而他终究如何从死荫的幽谷出来?他所没解决的问题在於心中被以前的罪孽缠绕(杀了瑛姑的小孩)又被复仇的心(兄长的仇)所捆绑。"说理"只成了秋风拂面过而无痕。而黄蓉的一番"苦肉记"到似如禅宗所谓当头棒喝般使他"大澈大悟"。然则他是悟了什麽呢?我猜他是感受到一切都是虚幻吧?复仇是虚幻的,杀人被杀也是虚幻的,甚至十年苦修也是虚幻,既然事物是空则以往的恩怨情仇变都无意义了。如此他心中的铐焉能放下吧?

                      郭,裘两人在不同的人生关口以不同的方式转化他们的生命,前者依着儒家的路向後者则在佛法的悟空中寻求解脱.基本上是因他们面对的问题不同。郭靖失去人生的意义较无罪的缠累,而儒家思想却提供他一个重整价值观的机会。而对慈恩似乎儒学便不管用得靠佛家寻得解脱。这是很有趣的儒家能解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从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殷之恋看儒侠内心世界的矛盾

                        金庸小说中的大侠有几种类型,如郭靖者可称儒侠,如令狐冲者可称豪侠。之所以称儒侠是因为他们处事的基调是儒家的(所谓儒家者,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一言蔽之仁义而已)。从金庸对陈家洛、郭靖等人的铺陈,可知他对於儒家的喜爱是无庸置疑的,但是他显然也知道儒家处事之道的限制,所以他又以具有狂士性格的人与之相伴补他们之不足,(其实这是儒家的老传统,连孔子都对狂狷之士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本文以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与殷素素的恋情来解析这两者微妙的关系。

                        倚天屠龙记中的儒侠无疑是以武当七侠为代表人物,他们行事为人的标准全然是儒家的,例如他们虽然身怀绝技却是谦冲为怀,行侠仗义固不在话下,即使遇见恶人挑也处处忍让,就算必须交手也处处为人留馀地,胜了还要设法保持对方颜面,即使不得不教训对手也尽量让他自己知道人外有人就好,在众人面前还是给人留下台阶。这其实不是金庸所创,而是中国侠义小说中的传统,在演义中主角泰半都是如此风范,也可见儒家影响之一斑。其实这也不是儒家的专擅,西洋警匪片中不论坏人的行径如何令人发指,警察在逮捕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超凡的理性,绝不以暴易暴逾越法律规范。所以在这一点上儒家代表的是一种理性平和的处事态度,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然而这世界里的恶人毕竟防不胜防,持守原则的结果自己固不免常常吃亏,正义也往往不能伸张,小人甚至势如中天为祸乡里,所以常常需要一些狂狷之士来平衡一下,他们爱憎分明、怨来直去比起迂腐的大侠们常常令读者大呼痛快,倚天屠龙记中的狂狷之士不少,例如殷素素、谢逊、胡青牛、赵敏。

                        金庸在心态上非常心仪儒家圣人式的侠客,但是又觉得圣人在现实世界中简直是难以为生,所以狂狷之士不但应运而生而且常和儒侠们结成莫逆,以殷素素为例,她在本书的出场显得率性而为,令人有心狠手辣的感觉,但她和张翠山之间却发生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恋情,从人性的角度看好像是才子佳人间的故事,其实她的所行许多地方恰恰成了他的互补,例如他恨都大锦受人之托未能尽力办事致使俞岱身遭重残,要他将镖银2000两全数赈灾,顺口说出「只要你留下一两八钱,我拆了你龙门镖局,将你满门杀得鸡犬不留」。按照他所受的师训及素行,这话是绝出不了口的,然而他却把听都大锦转述的话顺口说了出来,其实这暗示了他因师兄遭难所起的愤恨虽被礼教压抑下来却在潜意识中爆发出来,更妙的是这事竟然真的在殷素素手中实现了,其实这暗示殷素素代表了他的真我(人的本然反应就是以直抱怨)。不仅如此他们被谢逊逼着航向北极,船上他二人密议制服谢逊的计谋,张翠山觉得在谢逊睡梦中暗袭有失大丈夫风范,只好提议由他来叫醒谢逊跟他比掌,再由素素发银针伤他,他也说这样胜之不武可惜武功差人太远又兼身处险地只好占人便宜。这些话充分透露出他心中的矛盾与挣扎,而殷素素就是他衷心盼望让他从道德困境中解脱的救星。後来张谢比拼掌力,张已渐感难支之际心中不断呼唤素素发银针,甚至谢逊提议发誓休兵和好之际,张翠山心里说:「立什麽鬼誓?快发银针!快发银针!」。

                        不仅临敌之际如此,即使在感情上张也是被动的,他在湖中小舟上初见素素,发现她原是女扮男装立即致歉倒跃回岸,素素驱舟缓缓汤入湖心之际抚琴以歌邀约(今夕兴尽,来宵悠悠,六合塔下,垂柳扁舟,彼君子兮,宁当来游?),张在歌声远去後仍呆立湖畔良久始返,後来一则需打听血案,二则心里很想见她,挣扎一会儿还是赴了约,接下来因着疗毒、因着王盘山之会两人越走越近,然而他每和素素的关系进一步就想到种种处事态度上的差异,而试图疏远,复因谢逊阴错阳差的出现,两人同舟一命,终至以身相许。整个过程中他从挣扎到衷心接纳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身处绝境」。他在感情上固然喜欢素素,但理智上又觉得她的行为准则过於率直(恩怨分明、下手过重),在象徵上,儒家的行为准则是高度受德行约束的,而狂狷之士却发乎未加修饰的人性,前者需要满足整个社会体系的需求和复杂的伦理,因此瞻前顾後,上焉者落得个迂腐之名,下焉者不过是个八面玲珑的乡愿,後者只管自己心中的爱恶,在行动上反而乾乾脆脆。不过她们的结合仅能存在於人迹罕至的冰火岛,一旦归回中土、归回那错综复杂的伦理世界,他们就面临了劳燕分飞的命运,这时候张翠山既不能见容於伦理世界,又不愿辜负爱妻,只得伏剑自尽,而素素只得相随九泉了。

                        在这里有必要一探张自刎的原因。金庸的小说里,善恶是纠葛难清的,素素虽然动辄杀人,但他所杀的人和谢逊一样都是罪有应得之辈,那些上武当山「讨回公道」的人真正的目标是谢逊的下落,找寻谢逊的目的也不是为亲人同门报仇而是屠龙刀,他们动机的不纯和素素的轻率杀人其实伯仲之间而已。让张在道德上进退两难的实在是一个很荒谬的理由(至少是不充分的):俞岱的重残间接肇因於素素。平心而论,素素对他已尽保护的责任,只可惜阴错阳差让他落到阿叁手中才造成终生残废,然而张却觉得愧对师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最排斥重色轻友,叁国演义中刘备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梁山上的好汉个个都是在女色上不甚留意,何以故?就是把喜欢女性当作道德上的弱点,自妲己褒姒以降女人大焉者倾人城、倾人国,小焉者造成家人的不睦,所以鲁迅说中国的男人本来有一半可以成圣贤的,结果却没有,泰半都是给女人害的。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使张连想都不想就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有趣的一点,不论是张翠山、张无忌他们所最爱的女人都曾假扮成他们的模样,就象徵的意义来说这正表示儒家心目中的圣人和狂狷互为表里、彼此恋慕,他们是苦难中的一对,都被对方的特质吸引着,共同面对不完美的世界。同样的事件在张无忌与赵敏、郭靖与黄蓉身上也重复出现因篇幅所限不再出现。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小宝--游走体制的边缘人

                          儒家的王道精神,要求个体将生命的弘展,落实在对国家民族的大义上.意即,把其等同於终极性真实价值.但在历史的现实中,这种精神却常常把许多不人道的行为合理化(至少是默许),甚或成为阴谋者所用!如在鹿鼎记中,两大体制--清及明朝遗民争的也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认定,百姓反而被形式化了!至此,人的存在现况被突显,思考意向返回个人;将一切关系悬置,思考[更]超越性价值的存在.道家[反]王道出发的高度精神自由,及其更丰富的艺术内含以这个角度来说,提供体制外的另一思考向度.

                          金庸创造了小宝这个游走於体制的边缘人,压根没有所谓[成仁取义]的王道体认,唯一[可取]的,恐怕只有偶现的义气吧!但以此为出发点,正是始他能灵活的权势,去钳制现实的权势.於是乎[借力始力],[移花接木]...时而用天地会的力量帮助康熙,如平定神龙岛等及保护顺治;时而用他在朝廷的权势,救助天地会好汉脱离被缉拿的凶险,如火烧子爵府时.他一直设法化解两大体制的冲突,避免其中的伤亡,甚者,解决体制内在限制所不能触及的问题,如对吴知荣及冯锡范!与儒家的成仁走完全相反的路线,又是一个彻底的[无]礼教体认者,要不是小说的塑造,多少给他留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情,恐怕遥指向袁世凯的翻版!

                          而这样的福星能不能成为另一种体制呢?no!除了[拿手本事,只是骂人赌钱]的自知之明外,更重要的实是[保身]为上的最高信念,及[作皇帝的差使又辛苦,又不好玩]游走於体制边缘是何等自由,成为体制可就大大不好玩!庄子追求的超脱自由,要务就是要跳脱一切的关系,至此也否定了它成为群我,体制的主体!加上[挖眼砍头]的危机前提下,小宝最後寻求隐逸--一种中国式的happyending,与体制作完全的脱离,换得完全的逍遥自在!

                          到此,道家在中国政治上提供的补帮作用以确立:一是与现行体制有反思的向度,一是给儒生提供体制外的收容!

                          小宝走了,故事又回到儒家的思考模式下,以康熙对明夷待访录中[以一人奉万人]的体悟作结![圣君]政治开始运作!接下来又能支持多少个明君有康熙对[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的体认?或者说:对国家,民族的大义何时又会落入文前的危机?中国的历史向来摆荡在这个循环之中.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61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