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搜索
孔氏宗亲网
交流区
论坛主区
儒学探讨
查看帖子
主题:
和谐社会与孔夫子思想
暂无回复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孔德灿
2007-07-24 13:14:03
阅读:2282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职务
执事
财富
1
积分
1799
经验
31902
文章
1270
注册
2005-11-22
和谐社会与孔夫子思想
[转贴自《文汇报》] 刘吉
与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达尔文“生存竞争、适者生存”理论揭示和弘扬的“斗争哲学”不同,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一以贯之地强调“和合哲学”,成为56个民族、13
亿人口、五千年持续凝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合哲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中华文化精华中,孔子儒家学说占有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中心地位。和合哲学正是孔子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
和谐这一理念并不是孔子最早提出的。西周文伯最早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老子也写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儒家正是总结、继承和发展上古中华文化的精华,在百家争鸣中思想相互撞击、启示和吸收后的伟大成果。孔子汲取了上古和谐这一理念,并发扬光大。
和谐,人是决定性因素。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和谐的人。只有理性思维而又重情尚义的人,才能正确认识与实践和谐。这样的人,就是经孔子改造并全力弘扬的“君子”。君子在上古中国奴隶社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与之对应的劳动人民被贬称为小人,所谓“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国语•鲁语上》)。孔子把这一概念改造为君子是有道德的人,小人是无道德的人。从而中国自春秋末年以后,君子和小人不再是阶级或等级的称号,而是有德人与无德人的分野。这应该是孔子一个伟大的历史功绩。
究竟什么是有德人君子?或者说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德呢?据我摘录,在《论语》中孔子论述君子计23条,从理想、道德、价值观,一直到衣食住行言等等行为规范,还有“三戒”、“三畏”、“九思”,可以说君子是一个“完人”。以致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篇第七》),自谦文献知识还可与人比比,真要做到君子的修养,他老人家也还没有什么可以称道。
那么,如何造就君子?孔子的办法就是倡导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也是人类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不仅首创私学,从而为普及教育打开了广阔的天地,而且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影响中国教育二千多年,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价值。不仅在教育方法上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脍炙人口的许多名言,特别在教育理念上更有光耀千古的精彩篇章。在当时奴隶社会制度中,他大智大勇呐喊“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实在令人敬佩。“有教无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至少包括:不分阶级、地区、职业等等,进行公平的普及教育;包括不分年龄的终身教育;包括没有不可教育的、只有你如何教育的“因才施教”的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这个理想即使到今天也还是人类奋斗的目标。在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浪潮 中,胡适之先生曾标点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篇第八》),以揭露孔子的“愚民”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在“阶级斗争为纲”岁月,批判孔 子“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说明奴隶主阶级代表的孔子,阶级爱憎多么分明!“有教无类”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作为一个教育家,怎么会有如此相反和截然对立的教育思想呢?我认为,恰恰相反,从孔子作为一名伟大教育家出发,这两句正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延伸,它们是完全一致的。
原来,中国古代文献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胡适之先生可以点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然而,这句话至少还有四种可供选择的标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论哪一种标点,都是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完全一致或大体一致。如果联系到此句的前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后句“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那末,这四种标点,哪一种也比胡先生的标点更准确了。
至于“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如果真有“上知”和“下愚”的阶级对立,那么,中间是什么?是不知不愚?是移还是不移?联系到这句话前句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那么这句话理应也是教育思想方面的论述。原来,古文中“上”与“尚”通,“下”可作“去”解,此句真意应是“唯尚知与去愚不移”,坚定不移地崇尚知识、智慧,消除愚昧,这就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一致了。
应该指出,在对“无类”进行教育的诸多内容中,孔子直接有和谐理念的论述。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的哲学理念,这是中国和合哲学的精髓,是对和谐社会最准确的表达。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境界”,而是“和而不同”。不仅指明了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而且几千年来指导了中华民族多层面的行为规范:
——社会层面: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处世层面:和光同尘,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风细雨……
——家庭层面: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以致“和合二仙”,作为社会公众的神灵崇拜。
自汉代独尊儒家以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把孔子及其儒学神化为至圣,既维系着封建社会的“和谐”,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处世层面:和光同尘,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风细雨……
——家庭层面: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以致“和合二仙”,作为社会公众的神灵崇拜。
自汉代独尊儒家以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把孔子及其儒学神化为至圣,既维系着封建社会的“和谐”,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时代先进的人们为了冲破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羁绊,“打倒孔家店”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今日冷静地科学地看,孔子儒学有几千年的生命力绝不是偶然的。另方面,它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文化成果,必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和人类所有文化一样,有其精华,也必有其糟粕。我们的任务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孔子关于治国为政、关于社会价值观等种种论述,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孔子倡导仁爱、宽恕、温良恭俭让……都是可以古为今用的。子贡问孔子,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表达让人们终身奉行的理念呢?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这句话启迪了西方启蒙学家写下《人权宣言》,成为近代人类人权思想的起点。果真人人都能身体力行一个“恕”字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还怕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能早日建成吗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浙江慈溪派安徽寿县支 兴实公后人。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Copyright
©
2003-2024 孔氏宗亲网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苏ICP备05069628号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
Page created in 0.0449 seconds with 8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