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贴图]皖南归来话皖南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10/26/195034.jpg[/imga]

    棠樾牌仿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10/26/195537.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10/26/195801.jpg[/imga]
    花山迷窟

    孔(繁)伟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10/26/195952.jpg[/imga]
      西递“孝”字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4/10/26/200230.jpg[/imga]
      宏村民居
      孔(繁)伟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世界第九大奇观” 花山谜窟探秘
           “花山谜窟”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品位最高、奇观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遗址。
         
          据一种说法,该谜窟始凿于晋朝,距今大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已探明的大小石窟有36处,其形态殊异,大小不等的石窟或藏于水底,或隐于荆丛,散落在近5平方公里的花山景区,虽历经千百年却鲜为人知,有的“一柱擎天”,有的“相依相偎”。有的“一孔通天”,其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2号石窟:巧夺天工的“壁画”。在“花山谜窟”已开发游览的3个石窟中,2号石窟是其中之一,又称“地下长廊”、“环溪石窟”。洞窟深146米,面积约4800平方米,出石量约6万立方米,全系古代人工开凿而成。洞口呈虎口张开之势,洞内众多石柱巧妙分布,洞内雾气腾腾,宛如仙境。冬暖夏凉,常年温度在15度左右。有明塘、暗井、洞中洞、廊中廊等景观。此石窟开凿于何时?为何开凿?石料用于何处?为何古籍史料中无文字记载?这足以让人迷惑、惊奇。然而,更让人迷惑、惊奇的是在这一石窟中部的一角岩壁上,有一块不留凿痕的光滑平整的石壁,宽3米,高2米,呈现为扁长方形。因为这一石窟里的所有表面均有非常清晰的开采凿痕,为什么惟独此处没有?再用强灯光照射,发现其表面颜色也与洞内它处有所不同,其他地方均为灰白色的凿石剖面,这儿整块石壁却呈现为褐黄色、黑色和白色交织铺成的图案。终于,有人惊奇地发现,这一图案简直就是一幅《秋色图》的“天然壁画”。整个画面大部分被褐黄色的秋叶图案密布,有“层林尽染”之势;黑色的树木、山峰和古代民居轮廓线条恰到好处地点缀在秋叶丛中,那古代民居的样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这样一幅壁画到底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绘制的?如若是人为绘制的,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技艺、什么颜料绘制的?面对“壁画“,观者必会有无尽的遐想。
         
          35号石窟:神奇的“大斜面”。35号石窟又称“地下宫殿”、“清凉宫”。窟深17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出石量约10多万立方米,全系古代人工开凿而成,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进入石窟,呈现在眼前的犹如一座地下宫殿,26根石柱顶天立地,成品字形排列,撑起洞府天地,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中的石房群、石床、石桥和石雕阁楼巧妙分布;石窟内通风良好,有水潭数口,常年不枯,清澈见底,最低的水面低于洞外新安江水面2米,令人称奇。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一石窟呈大斜面开凿。原来这一石窟是在地下长廊石窟彻底清淤之后才出现的。当时工人清淤到这儿时因遇到石壁,误以为到了石窟的底部,等到清除地面时却发现,前边的石壁呈斜面状往前延伸,在长长斜面的终端豁然出现一个洞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大斜面,非常壮观,斜面形成的坡度大约为45°左右,宽达15米,长达30米,斜面表面石壁上有清楚的凿痕,一行行密存的横向直线形凿痕线条笔直且没有任何中断。后经过测量发现:“大斜面”的坡度恰好与被开凿的山体坡度一致。
         
          在古代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是凭借什么仪器准确测量出斜面开凿的起始点及其坡度并能与山体的高度和坡度比例恰到好处的呢?如此高超的建筑设计能是1700多年前的古人所为?这又是一大奇观!

          24号石窟的奇妙之处:石窟共有上、中、下3层,上层石窟高度即10根巨型石柱的高度,高达10余米。它的洞门敞开,见洞见柱,高大宽阔,器宇轩昂,10根巨大方型石柱纵横排列,支撑着石壁山顶,壮观、恢宏,似雕砌而成的皇宫大殿;该石窟确系多层立体架构石窟,初步发现中层有巨型石柱4根,又有几处洞口通往下层,整个石窟原均被碧水漫浸,据传水中曾有五色奇鱼出没,为什么这一石窟要建成3层立体构造?最为让人们惊奇的是在石窟右部窟顶的“横梁”上,发现清晰人工刻痕遗迹,上下两行,刻痕长度约为1米左右,刻痕形状似少数民族文字或某种特殊符号。这一发现传达出“花山谜窟”群中文字符号的历史文化信息。在诸多见解中,来自浙江省龙游县的符根源认为这两行刻痕遗迹是九黎氏部落的文字。

          公元前31世纪,长江、淮河和钱江三大流域沿江地区,居住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九黎氏部落即为淮河流域的一个较大的部落。由于包括炎、黄二帝战蚩尤等在内的多次战乱,九黎氏部落被迫离开淮河流域,南迁黟山(今黄山)和新安江流域屯溪沿江一带。屯溪石窟群可能就是他们建造的赖以休养生息的地下建筑,石窟顶部“横梁”上的刻痕遗迹便是九黎氏族的文字了。这种推测,也有相关史料可作旁证:

          《国洛•楚下》中记载:“及少白皋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即九黎氏族后裔)复九黎之德。”这里透视出九黎氏族部落的历史信息,明晰了“三苗”与“九黎”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徽州学概论》中也论述道:“西晋末永嘉之乱,则有中原九氏入徙徽州,多以歙之篁墩为基地。”这一段论述肯定了“九黎入徙徽州”的史实,并且与古徽州石窟群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古徽州石窟群所在地就在九黎氏族部落的附近。该书的另一处的论述则更加明确:“据专家考证,徽州土著先民远古时期属三苗部落。夏朝之后在江南兴盛起来的‘越’即为三苗族之一……徽州那些出土的为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陶器表明:当时越人的手工技艺、青铜冶炼技艺已有较高水平。”而这种“较高水平”的详细史实可在《安徽历史述要》中找到:“……从手工的种类看,当时有石工、陶工、角工、骨工、织工、编工种种;同一石工,而有斧、锛、镢、棒、凿、杵、镟等制法不同的工艺。”

          以上的史料和专家的论述可以为下面的推论提供佐证。即:九黎氏族部落后裔三苗部族是远古时期的徽州土著先民,他们当时已有专业的石工,有较为先进的凿石工具,掌握了较先进的凿石工艺,足以完成石窟群的开凿任务。

          那么,石窟顶部“横梁”上的刻痕遗迹究竟是不是九黎氏族的文字呢?如若是的话,两行文字的涵义又是什么?这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研究。著名美学家冯远在考察这些刻痕遗迹后说:“这些各式各样的凿痕花纹实在太漂亮了,至少可以由此看出当时的工匠们都是工艺水平极高的石刻艺术家,非常值得研究。”在他后来发表的一篇美学论文中,针对石窟顶部“横梁”上刻痕遗迹进行了意味深长的论述:“无须刻意,只要保留率真,直指本义;摈弃造作,但求融入那份铭心的感受、感动、感悟。大技法在无技法,此处无笔墨,却尽显笔墨中,风格自来,风采自来,个性自来。”这一论述是对花山谜窟刻痕遗迹艺术价值恰如其分的评介。

          在对已开放的2号、35号和24号石窟的考察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有18种凿痕遗迹,有的似天象中的云鳞、云团和云带,有的似鸟兽的羽毛,有的似植物的叶脉,有的似水波、山皱和雨丝,有的似鱼类的骨架,有的似人体的曲线。凿痕深浅和谐,凿法精细娴熟,排列井然有序。有的豪放大气,有的婉约抒情,有的一泻千里,有的回环婉转,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这18种凿痕遗迹,符合考古学中文饰艺术的7大分类,这就是天象纹、鸟兽纹、植物纹、山水纹、鱼类纹、人体纹和其他纹。对这些凿痕遗迹除却从文字学的角度加以考察、研究外,还应从美学的、工艺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和考古比较学的角度加以探讨、研究,其结论不管如何,这些刻痕遗迹,都可以说是花山谜窟的又一大奇观!

          人们把北纬30°线称作“神秘线”。这是因为世界上的许多神秘莫测、鬼斧神工的世界奇观的地理位置,正好都处于这条神秘线的附近。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死海、撒哈拉大沙漠、亚特兰蒂斯大陆、诺亚方舟、钱塘江潮、神农架野人之谜……“花山谜窟”所在的位置,介于北纬29°39′34″到29°47′07″之间,属于神秘线的范围,是神秘的北纬30°线上的又一个世界奇观。

          2002年1月7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等外交官一行考察了“花山谜窟”。虽然这些外交官们见多识广,却被谜窟奇观完全征服。王英凡大使认为:花山谜窟一旦被真正认识和挖掘,其价值不亚于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像这样的人间奇迹,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度推向世界。他建议黄山市:把花山谜窟宣传定位于“世界第九大奇观”,尽快、全力地推向全国和全世界。

          确实,与世界八大奇观相比较,花山谜窟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第九大奇观的必备条件,诸如历史悠久、规模壮观、鬼斧神工、世间惟一、神秘莫测、谜团重重等;除此之外,花山谜窟还具有其他八大奇观所或缺的特质,如至今仍未发现关于花山谜窟只字片纸的文献记载等。花山谜窟无愧于“世界第九大奇观”这一定位。

          花山谜窟的发现和开发,是徽州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其非凡的震撼力、引人入胜的吸引力,足以与已被确认的其它八大世界奇观相比美,她使北纬30°世界奇观风景线区域更加瑰丽多彩。

          花山谜窟在发现和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串串谜团:这些古石窟群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开凿的?是什么人开凿的?为什么要开凿这些石窟群?是如何开凿的?开凿出的数十万方石料是如何运出石窟的?这些石料运到了何处?这些石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起过哪些作用?如此庞大的古石窟群,为何史书典籍中却无任何记载?是不是有记载而没有被发现(与花山谜窟相距不远的花山石林景区,留有元、明、清朝代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摩崖石刻十几处,地方志也有“石林山”的记载)?……

          对于这些谜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关于花山谜窟开凿于何时这一谜题,考古工作者根据石窟内出土的土油灯和罐、钵、碗、坛之类的釉陶器,认定石窟开凿于晋朝或晋朝以前。地质工作者则根据石窟内的一条五、六厘米长的石钟乳,断定这些石窟开凿已有1500年至2000年的历史。还有人根据石窟开凿时活的粗细,判断石窟开凿于青铜时代甚至是史前的遗迹。至于古人为什么要开凿这些石窟群,科学的假说就更多了。主要有:越王勾践伐吴秘密战备基地说、采石场说、十三陵说(为十三陵的建造采石)、环保巢居说、盐商仓库说、晋代说、窟内采石切豆腐说、屯兵洞说、方腊洞说、花石纲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渔梁坝说、九黎氏部落说、青铜器工具说等等。这些说法,都各有一定道理,但都遭到质疑。人们在解读,于解读中又生疑,然后又解读。种种解读本身也给花山谜窟平添若多神奇。
         
          随着花山谜窟群的不断发掘,将会有更多的奇观和难解之谜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它涉及到古徽州的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考古、地下工程建筑、古文字、古纹饰、古地质、古符号学和铁铜凿石工具遗存物质研究等多学科领域。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投入到对花山谜窟的科考研究中。花山谜窟将以她特有的神奇吸引更多的人们,花山谜窟的谜底也将成为永久的话题。 (沈学习  中舟)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孔(繁)伟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237
          • 经验7464
          • 文章219
          • 注册2004-07-12
             荆山布衣摄于皖南的图片非常美。棠樾牌仿、花山迷窟、西递“孝”字和宏村民居等照片给人以身临其境感。花山谜窟有许多难解之谜,皖南美丽而神奇,安徽风景如画,欢迎大家来安徽参观考察。
             04年10月30日,安徽省及肥西县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古镇三河召开,邀请江苏宗亲参加。特邀请江南才子孔氏74代孙荆山布衣(孔伟)先生参加,详情请小龙告知。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7
            • 经验9049
            • 文章293
            • 注册2004-07-27
            皖南太漂亮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谢祥云邀请!才子不敢当,呵呵!
              孔(繁)伟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古民居建筑
                199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皖南山区的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西递、宏村就坐落在这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作为皖南古村落代表的西递、宏村早在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就已经闻名遐迩。实际上,这里离南京、合肥400公里,距杭州不足300公里,在游人如织的黄山脚下,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递村、宏村有古民居361幢。有950年历史的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整个村落呈船形,现有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祠堂三幢、牌楼一座、古民居224幢。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

                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为“牛形村”。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村中半月形的“月塘”称为“牛胃”,一条四百余米长的水川,九曲十八弯,盘绕在“牛腹”内,被称作“牛肠”,村西虞山溪上,贺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形成了“山为牛头,树为牛角,屋为牛身,桥为牛脚”的牛形村落。现存明清古建筑137幢,其中最突出的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月沼、南湖、水圳等水利工程设施。

                宏村古建筑中的承志堂,是皖南古民居中宏大、精美的代表作。这里仿佛就是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目光所触,尽是木雕镂空门窗,前厅横梁上的“宴官图”,中门上方护楼板上的立柱雕着“渔樵耕读”,南北财神,斗拱上是 “三国演义”,边门上方的“商”字图案,全都层次丰富,人物繁复而生动,百余年后依然金碧辉煌。据说,当年经商发家的主人造房时,仅用于木雕表层的饰金,即费去黄金百余两。

                西递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八公里。这里的古民居建筑成一船形。西递村是皖南民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一百二十二幢。园林化情调是黟县西递古民居的又一艺术特色。小庭院内地面或铺设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图案。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西递村是一处以胡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这里的胡姓原为唐朝李氏皇帝的后裔,为躲避追杀到此避难,并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当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厅条案上,还摆着 “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在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孔(繁)伟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荣誉会员
                  • 积分648
                  • 经验10306
                  • 文章681
                  • 注册2004-01-18
                  在西递买了一付镇纸,刻有一幅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对联中快乐的“快”字少一点(竖),辛苦的“辛”字多一点(横),便宜多的“多”字少一点,吃亏的“亏”字(大写),多一点。寓意深刻!
                  孔(繁)伟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752
                    • 经验10861
                    • 文章678
                    • 注册2004-06-19
                        繁伟叔所提醒注意的极是!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祥龙)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