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厚重的文化之城

楼主
商丘:厚重的文化之城
[P][IMG=1,absmiddle]http://www.sqrb.com.cn/images/2008-11/07/xin_091105071013495840925.jpg[/IMG][/P][P][IMG=1,absmiddle]http://www.sqrb.com.cn/images/2008-11/07/xin_0911050710139321258926.jpg[/IMG][/P][P]公元1016年的一天,年轻的范仲淹告别了笼罩在淡淡晨曦中的应天府城,回望巍峨苍茫的应天书院,眼睛里是薄薄的一层泪光。像五年来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样,这个时候,他也许应该伴着风吹竹林的声音朗朗地读书了,城市的喧嚣经过这一池春水的过滤,远隔在红墙碧瓦的书院之外,消弭于安然平和的心境之中。而这天,弱冠负笈的身躯显得有些寥落和单薄,但掩饰不住深藏于眼底的自信与从容。他对着城门的方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虽然不舍,终于还是迈开了坚实的脚步,施施然地走出了古城,留下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背影,让人们在千年的岁月中一再追寻:究竟是怎样的一方水土,成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呢?[/P][P]成就他的,就是这座意蕴深厚的城市,就是这座宠辱不惊、安静祥和的古城。 [/P][P]名字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回归。但就这座城市来说,她的名字太多,历史的沿革似乎也太乱了些,但都不影响她传承千年的精髓。商丘上古帝王都,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两皇——黄帝和炎帝,两帝——颛顼和帝喾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后来,帝喾封他的儿子阏伯于商,阏伯就是商族的始祖,他们居住的这座土丘就被称为商丘。到了商汤、周宋、汉梁,以至元、明、清时期,商丘或为国都,或为郡治,或为州府,名字也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商丘、睢阳、宋国、砀郡、梁国、梁郡、宋州、应天府、南京、归德府,然后又是归德州、归德府,建国后又改为商丘。历史在转了几千年的一个弯后,终于还是让她回归了本真:商丘。 [/P][P]不敢说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或是转折,但那条传承文明的大道上,的确有她碾压过的深深辄印。也难怪,商丘北倚黄河、西望嵩岳,南临淮水,东接泰山,山水之间有这么一块浩浩渺渺、沃野千里的开阔平原,任谁看了都会心动的,所以商丘历史上才有了“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的美誉。这一“争”一“集”之间,自可驻足于此谈笑天下,纵横九州通衢八方,至于丰衣足食、轻车暖裘更是再容易不过,所以几千年间,这方土地凝聚了太多的繁华与沧桑。 [/P][P]紧靠着这条母亲河,对商丘而言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奔腾不息的黄河既冲积出了这片富庶的平原,却又用数以千次的决堤改道来考验她的忠诚,遥远而灿烂的文明一次次地被深埋在漫漫黄沙之下,只有这些凝重厚实的文字,散见于流传千年的诗书典籍之中,一遍遍地诉说着她曾经的磨难,一遍遍地讴歌着她曾经的辉煌。 [/P][P]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的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从美国六十年代的航拍照片上发现:位于商丘古城及其西南部的方向,地下隐约叠压着几座古城的遗址。于是他极力建议中美联合发掘商丘古城,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找到这里的先商遗址。四年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平坦的豫东大平原的一层层黄沙之下,找到了从上至下叠压着的宋代应天府城、隋唐时代的宋州城、汉代的睢阳城和西周宋国都城遗址。而最让这些专家们始料未及的,是西周宋国都城庞大的规模。 [/P][P]宋国都城遗址在今天古城沿东城墙向南,沿北城墙向西推进的位置,是现在古城面积的十倍,古城仅占原宋国都城的一个东北角。宋国都城面积约10.2平方公里,夯土筑成的城墙剖面为梯形,在城墙上探明有五处城墙缺口,这种规模在西周当时的诸侯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P][P]这次的中美联合考古活动,还使商丘另一处国保级的古代遗址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在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发现了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丰厚遗存。 [/P][P]李庄遗址出土了九头牛的祭祀坑,还有很多房屋的基址等, 对于探寻先商文明之幽,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之序,了解龙山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人类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房屋建筑、祭祀行为、纺织和制陶技术之详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考古学术价值。 [/P][P]古城在水一方 [/P][P]荡一叶扁舟犁开水面上古老城门的倒影,水波荡漾间恍如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要想细说商丘的家底,恐怕还是得从这个贯穿着古城历史的“商”字说起。 [/P][P]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P][P]——《诗经 商颂 玄鸟》 [/P][P]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吟唱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中原的天空是那样的蔚蓝,阳光是那样的明媚,帝喾的第二个妃子简狄正在玄丘水中快乐地洗浴。一只黑色的燕子唱着歌儿从空中飞过,将一枚鸟蛋遗失在了她的身边。简狄吞服下这枚鸟卵,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就是商之始祖阏伯。从此,玄鸟成了商部族崇拜的图腾 ,而这座立于古城西南的古老的高台,就成了这段传说最好的注释。 [/P][P]以神话传说来叙述本民族起源的,乃是一种寻常的现象,但商部落接下来的发展就不同寻常了。阏伯的六世孙王亥“立皂牢,服马牛”,后来又发明了牛车,把本部落剩余的物品拉到别的部落进行以物易物。因为他们是商部落的人,所以被人们称为“商人”,他们拉来的物品被称为“商品”,中国最古老的商业贸易就此发端。2004年,中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以翔实的考古研究充分论证:商人、商业源于商丘,而王亥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人 ,被称为商人的始祖 。 再加上后来商朝在这片土地创造出的盛世辉煌,所以商丘既是商部族的起源和聚居地,商人商业的发源地,又是商朝开国帝王商汤灭夏后最早的建都地,因此,商丘才有了“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当之无愧的独特称谓。 [/P][P]阏伯的十三世孙商汤,更是将商族的辉煌推向了极致。商汤在宰相伊尹的扶持下,在这片土地上厉兵秣马、励精图治,十一战而无敌于天下。商汤灭夏后,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商朝,就将自己最早的国都建在了南亳,也就是现在商丘虞城谷熟集以南的地方。后来都城虽然几经迁徙,将商朝最粲然的一页留在了安阳的殷墟,但商丘这片土地无疑承载了商朝更多创业的神话。 [/P][P]名相伊尹在辅佐了商代五任帝王之后以百岁高龄寿终正寝,被商王沃丁以天子之礼葬于南亳。至今在虞城西南22公里处还存有伊尹的墓葬。这片古老森森的柏树林,据说谁也数不清它的数量,有的虬曲盘旋遮天蔽日,有的年深日久腐而不朽,每一棵树上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每一缕根须都探寻着历史深处的苍凉。这些自然的精灵锁住了历史的尘埃,也为那段远去的历史留存了一份鲜活的佐证。 [/P][P]天下兴亡是历史的必然,盛衰荣辱是人为的牵绊。商朝灭亡之后,西周天子将殷商的遗民封回了商族的发源地,这里又成了宋国的都城。那位在历史上臭名昭著、断送了成汤600年基业的纣王,却有一位悲悯天下、勤政爱民的胞兄,他就是“殷之三仁”之一的微子启。微子启被封为宋国的第一任国君,后来被尊为“宋国始祖”。接下来是几百年纷纷扰扰的春秋争霸、战国称雄,宋国也曾雄踞霸主的地位,都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终究没有逃脱温文尔雅、大国自居心态的羁绊,没有再成大的气候,最终淹没于秦国一统天下的滚滚红尘之中。 [/P][P]秦朝时,商丘被设为睢阳郡,安稳了一段时间。到了秦末,仿佛再也压抑不住与生俱来的王气,商丘又迸发出了粲然的光彩。古城以东的芒砀群山,不仅收留了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灵魂,而且也成就了汉高祖刘邦的大汉基业。刘邦在芒砀山下斩蛇起义,诛秦灭项,横扫千里,一统天下。 芒砀山下的一通石碑上,至今还幻化出汉高祖刘邦金甲仗剑、淡定从容的身影,被人们称为“千古奇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众多的专家学者将商丘的芒砀山称为“汉兴之地”,的确是有据可查的。 [/P][P]汉代时,让商丘不同凡响的另一个人是刘武。刘武是刘邦的孙子,被封于梁国,都城就在睢阳。刘武凭借着七国之乱为朝廷立下的赫赫战功,成了大汉帝国一个特殊的人物。《汉书》上说:刘武“以窦太后少子故,有宠。王四十余城,居天下膏腴之地,赏赐不可胜道,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P][P]就是这个深得窦太后喜爱,可以与皇帝同车、同饮、同游猎的梁孝王,以雄厚的实力为商丘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仿佛为了显示自己特殊的地位,他在睢阳大治宫室,建起了三百里梁园,园中亭台楼阁、离宫别馆、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天下奇珍应有尽有,其规模和设施可以和皇家园林相媲美。偏偏梁孝王又是一个风雅的人,他网罗了一群文人墨客,当时颇具盛名的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都汇集在他的门下,整日填词作赋,把酒言欢,把睢阳城装点得辞藻华丽、文风鹊起。 [/P][P]这股华美耀眼的梁园文风也刮到了几百年之后的盛唐,吸引了王昌龄、李白、高适、杜甫、岑参等诗赋大家游历梁园,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大诗人李白更是对商丘情有独钟,他在商丘娶了一位宗氏夫人,十年间多次驻足在这个地方。“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经历,多少抚平了他仕途的失意,也为商丘传承的文脉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彩篇章。 [/P][P]汉梁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兴,除了安史之乱时唐朝名将张巡在这里打了一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古城再没有更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对城市来说,有时候没有故事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入得了史籍的,少不了兴衰交替的血腥和杀戮,倒不如隐忍地存活着,城市中的人们还可以有一份安然的逍遥。但安史之乱的战火烧掉了这份逍遥。公元757年,叛军兵临睢阳城下,张巡以6800名将士誓死抵抗13万叛军,在弹尽粮绝的时候,甚至不惜杀掉自己的爱妾为士兵充饥,但最终城破,叛军屠城三日,张巡被俘不屈,骂贼而死。然而张巡在睢阳十个月的坚守,为朝廷收复失地赢得了战机,也保住了江南的富庶与繁荣。但是付出的是古城十室九空的代价。于是重创下的商丘很是沉寂了一阵子,直到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于此。 [/P][P]明清时代的归德府城就更加让人敬重了,她有着太多太多或凝重或温暖的故事,即使讲上个三天三夜怕也难免挂一漏万。就连现存的古城也是明正德六年建的,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这些古老的城门,巍峨的城墙,还有古城内棋盘式的街道,精致古朴的四合院也大多保留了明代的建筑和格局。如果从空中俯瞰,这被一汪湖水环绕的古城是个“外圆内方”的阵势,极像一枚古老的铜钱。冥冥中这是否是昭示古城商业文明创始地位的一种历史的巧合呢? [/P][P]站在城楼凭高下瞰,在阳光虹霓的映照之下,城内城外都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景致。城内龟背式的地形、八卦方位排列的街道,分割出了古城寻常的巷陌,一扇扇房门的背后,也许就住着让你听来目瞪口呆的人物。记不得哪个皇帝在位时,朝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归德四尚书。当时归德府城内三品以上的官员有一二十家,当过侍郎、巡抚、御史、总兵职务的有十几位,至于文采飞扬、风流倜傥的饱学之士更是呼之欲出,大有人在。在古城一隅的壮悔堂内,就住着那位妇孺皆知的多情才子侯方域,他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以一柄桃花折扇为信物,演绎了一段催人心折的爱情绝唱,为历经千年而显得有些庄严肃穆的古城增添了几许香艳的色彩。 [/P][P]远者若近,古者若今。在时间的长河里,古城已经称为一种永恒的存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历史遗存,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提供着古城变迁的重要信息。它们就像一张张耀眼的历史名片,拓展着我们的视野,引领着我们在过往的岁月里渐次追寻…… [/P][P]叠压在历史积淀中的片片珠玑 [/P][P]和全国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商丘的史络文脉,的确不是抽象的夸张和虚拟的比拟,她不仅存留于那些层层叠压的历史积淀之中,更游走于地表之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当地居民代代相传的记忆深处。古城天造地设,她那近乎完整的高墙城楼直到今天还倔强地挺立着,接受岁月的剥蚀,沐浴时间的洗礼,虽传承千年,丝毫没有历经磨难的抱怨,倒多了份淡然平和的姿态。流连于这些无声无息却又灵动鲜活的历史遗迹,倾听那些不必开口就能让人了然于胸的肢体语言,谁又能说这不是古城厚重灵魂最清晰的表达呢? [/P][P]隧皇陵 [/P][P]人类最早的文明火种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点燃的。这座颇有气势的隧皇陵就伫立于古城的西南。隧皇陵从什么时候建在这里恐怕已经难以考证了,当地的人们只知道:在历经几千年的战火离乱之中,隧皇陵是建了再毁、毁了再建,反正这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智者一直没有退出过古城人的视线。 [/P][P]据记载: 古时,商丘叫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倾,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鸮,鸮就是猫头鹰,用嘴去啄燧木,发出火光,圣人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人们就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氏。 [/P][P]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大多是以这种近乎于神话的形式传说开来,但不可否认它其中真实的成分。许多专家更愿意相信:人工取火是原始人群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史前人类所为,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将群体的功绩个体化,这样人类就有了可以顶礼膜拜的对象,所以燧人氏的存在就显得入情入理了。 [/P][P]的确是这样。如果没有对燧人氏的这份崇敬,全国十运会上,那象征着华夏文明的一缕圣火不会在商丘点燃;北京奥运会上,那取自希腊雅典神庙的奥运圣火,也不会选择在这座城市驻足。所以,燧人氏就是商丘最古老的一张名片。 [/P][P]仓颉墓 [/P][P]和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一样,创造了汉字的仓颉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是又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细数一下,全国各地的仓颉墓就有八处之多,足见人们对他的敬仰,真假墓地之争当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对商丘而言,因为可圈可点的文物古迹实在太多,所以本不需要凑这样的热闹,可是这座始建于汉代的古仓颉祠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不逊色于全国任何一座仓颉的陵园,所以终于还是占据了这场纷争的一席之地。 [/P][P]关于仓颉造字,当地流传着很多故事,但与别处的传说也大同小异,所以不说也罢。只是这古老的大殿、如卫兵一样挺立殿门两侧的古柏和这一通斑驳的石碑,不时勾起人们对这位“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的万世敬仰。 [/P][P]残存的那通石碑上,镌有:“墓周生丛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引领着人们去寻觅这丛淡淡的金黄:这些菊花就叫仓颉菊,简称仓菊,是菊科中的珍品。花淡黄色、大如铜钱、可入茶入药,据说长年饮用仓菊茶,可以养目,耄耋之年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仓颉菊不可移植,移栽别处后,菊虽可活,其药性、茶性却会很快改变。就这一点来说,似乎和开封仓颉碑的字拓不走,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也许这仅仅是仓菊水土不服的一种表现,而人们更愿意把它想得玄妙些,似乎这样才配得上仓颉四目灵光的传奇的相貌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知道呢! [/P][P]三陵台 [/P][P]为所崇敬的人建祠膜拜,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情结。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那处远近闻名的三陵台依旧掩映在古城西北、古宋河南岸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柏中。春秋时期,这里是宋国的王陵,后来以戴、武、宣三公的陵台并峙而得名。陵台高数丈,周围古柏遮天蔽日、绿荫如盖。蔓草茂林中,俯拾皆是的绳纹瓦片星星点点,依稀辨得那是陵台的遗存。 [/P][P]陵台历代有诗文吟咏、故事传奇,两千多年的渲染烘托了一方小气候,使得这里风生水起,充满了灵气。海内外的戴氏子孙来了、宋氏子孙来了、牛氏子孙来了,还有许多由此分化出去姓氏的子孙也来了,在巍峨的祖宗陵前燃一炷香,虔诚的眼里是艰难寻根后终归故土的欣喜和释然。这份朝圣般的隆重,又为古老的三陵台平添了几分鲜活的人文气息 。 [/P][P]孔子还乡祠 [/P][P]《史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所以在商丘,可寻得他很多的踪迹。 [/P][P]《礼经》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年轻时多次回故里宋国考察殷礼,况且他的几位先祖都葬于栗,也就是现在商丘的夏邑县,所以仲尼先生经常乘一辆破旧的牛车,颠颠簸簸的回来祭祖和讲学。据说他50多岁的时候还回来过一次,当年他在宋国都城大檀树下与弟子演习周礼的场所,现在还存留一座文雅台;他游宋时在芒砀山的一处崖洞避雨,崖前的这个村子就被人们称为“夫子崖”,虽然是一个再小不过的村庄,却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夫子命名的地方。崖下有夫子像,崖上有晒书台,崖前有夫子庙,庙内有古老的柏树和碑刻,多少还能让人带走一些回忆。 [/P][P]至于孔子的老家夏邑县,人们对这个背井离乡的老乡更热情些,刻意地为他建造了一座规模很大的还乡祠,这当然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事情。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先祖和远祖,殿前伫立着一尊孔子的巨幅铜像,在巍峨雄伟的大殿映衬之下,这位大成至圣先师穿朝越代地向我们走来,他双手抱拳,笑容可掬,霎时间让我们淡漠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温暖于他所构建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P][P]孔子言下的大同世界,是在性善利他的道德化基础上建立的和谐社会,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所描绘的大同图景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夫子所言的这种美好愿境,不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中的和谐社会吗? [/P][P]庄周陵园 [/P][P]走近庄子,似乎比接近孔子更容易些。这不仅仅因为他平民的身份,更是因为他的思想。 [/P][P]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民权县顺河乡的青莲寺村。但为何他的墓地选在了离家十多里之外的颜集乡唐庄村,当地有一种颇符合庄子秉性的说法。这个 在妻子死亡时击鼓而歌的庄子,对生和死自是大彻大悟的。他临死前告诫门生,把他的尸体抛到荒郊野外,曝尸黄土。门生不忍,但又不能拂了恩师的意愿,于是将他的尸体卷一领草席顺蒙河而下,草席停泊的地方就是他最后的居所。由此看来,这片庄周陵园竟然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所以一直是香火不断。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庄氏宗亲到这儿寻根问祖,这座偏僻的庄周陵园于是就热闹了起来。 [/P][P]史书记载: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战国。奴隶制的西周绝迹于诸侯割据的滚滚烟尘,继之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尔虞我诈、混战厮杀——大一统前的四分五裂使这方广阔而灵秀的土地经历着重生前最后的阵痛。 [/P][P]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庄子重视养生,但更重视品行的培养,更重视精神境界的修养。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所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这才是庄子能走进更多人内心的根本原因。 [/P][P]木兰祠 [/P][P]毫不夸张地说,巾帼英雄花木兰在商丘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又经过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经典演绎,使得木兰热在商丘经久不衰。当然这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就是这个流传千古的巾帼英雄是地地道道的商丘人,这一点有伫立于祠前、迄今发现最早记录木兰事迹的元代古碑为证。纷纷扰扰的名人故里之争当然也没放过这个传奇的女子,不过这实在可以理解:这样一个忠孝双全的 传奇人物 ,谁不愿意把她当作自家的亲人呢? [/P][P]木兰的故事,早已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和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而走向了世界,所以是不需要多说的。只是那说到回归故乡后就戛然而止的情节多少让人有些放心不下:木兰后来究竟怎么样了? [/P][P]在她的家乡虞城营廓镇,你可以听到这样的结局:木兰的事迹传开后,皇帝深以为奇,于是就下令木兰入宫。木兰坚辞不受,自缢身亡,死后就葬在了自己的家乡。直到唐朝时,木兰被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并建有木兰祠,千百年来,木兰祠一直香火鼎盛,经久不衰。 [/P][P]木兰祠究竟有多大规模,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还依稀记得。民国时候的木兰祠还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 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共百余间,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来这儿烧香还愿。 [/P][P]如此大规模的古老的建筑虽然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但木兰生日那天的古庙会却一代代传承下来。它和这些以木兰命名的各种工厂和学校一起,成了木兰故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P][P]白云寺 [/P][P]年深日久,古城的历史就显得太纷扰了些,这种纷扰最消磨人的耐性,所以总需要一方净土来安抚浮躁的心灵。寻一处寺庙参禅、对一尊佛像膜拜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古人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因为这座千年古刹从没有断过虔诚的香火,以至于每到夏秋季节,这里就会出现白云缭绕的自然奇观。 “白云寺”大概也因此而得名。 [/P][P]白云寺有些来历,一直以来,它位列中州四大名寺之中,和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并驾齐驱。单就看这棵长在铁锅里的槐树就够神奇,再加上传说中曾经有两个皇帝到过这个地方,所以就更显得神秘。这“當堂常赏”四个字就是康熙南巡时亲笔御书的,想来是说出家人不容易,应该让他们有田种、有屋居、有衣穿、有钱花。康熙后来又赐给白云寺銮驾一副、藏经八柜,白云寺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 [/P][P]许多人都相信:康熙并不是无缘无故地高看这座隐于乡野的寺庙。相传在佛定和尚主持扩修白云寺期间,曾有诗云: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哪管千秋与万秋,脱去龙袍换袈裟。 [/P][P]这诗中说得就是看破红尘、落发出家的清朝皇帝顺治曾云游至此,引出康熙三次亲临白云寺寻父的故事,这诸多的赏赐也就有了合适的理由。千年古刹白云寺因此留下了许多诸如康熙寻父、知府私访、鲁班打工、韦驮化缘等脍炙人口、千古不绝的故事,使白云寺更富传奇色彩。 [/P][P]黄河故道 [/P][P]看着这片宁静温顺、清澈见底的水面,你很难想象她就是那条奔腾浑浊的母亲河,但她的的确确就是黄河改道后遗留下的长长的故堤与河道 。撑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沐和风阵阵,听渔歌互答,或者循一条小径走进密林的深处,看绿荫如盖,闻鸟语花香,不知不觉间就会放下灵魂的负重,和恬淡的古城站成同一片动人的风景。 [/P][P]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如今 ,重拾这些古城旧事,就如我们跨越时空的距离把古城的大门再一次打开,沿着古老的文化坐标溯源而上,这层层叠叠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如同岁月深处写就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大书,那是古代文明史的一个浓缩,它凝结着古城的追求与失落,交织着古城人的欢乐与痛苦, 更连接着古城辉煌的过去与粲然的未来……[/P]
1楼
我的故乡[EM04]
2楼
我的家乡是商丘。[EM4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