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这是旧时中国商人常常在自己店铺内悬挂的八个大字。陶朱指的是朱公范蠡,端木指的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子贡。他们是中国民间最早的两位“财神”。端木确立自己商业领域的地位稍早于范蠡,同时,因为他是孔子的高徒,又是标准儒者,后世商人都把他当做儒商的鼻祖。那么陶朱公和端木赐的经营智慧和经商之道是什么呢?
一、子贡的经商之道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人。子贡小孔子31岁,出生在一个商人家族。他17岁从学于孔子,一边学习,一边出仕,一边经商。他的学问非常出色,是孔门言语科最优秀的学生,史书记载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被称为“孔门十哲之一”。他的政治才干也非常出色,有“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慝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 《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对子贡在理财经商上的卓越天赋和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大意是:子贡善于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从贱买贵卖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于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端木赐晚年居齐,直至终老。唐玄宗时追封“黎侯”;宋真宗时又追封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彪炳丹青帛,绵泽后世。
那么,子贡作为商业鼻祖,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圣人,其最突出的儒商特质是什么呢?据有关史料记载有以下五点:
一是善于学习。端木赐拜孔子为师,为以后如何经商打下了深厚理论基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术”,他对经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要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端木赐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子贡不但刻苦读书,还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论语中记载了子贡问学于孔子多达24处。从修身、为政、处世、交友、论人到征询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而足。而且他所问的问题都很实际,且具有一定水准,以至于孔子的回答成为经典。如:“言必行,行必果”;“贫而乐,富而好礼”;“民无信不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子贡的提问也是起点很高,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智者知人,仁者爱人”,这些提问都非常高明,从而使孔子将散乱的思想找到串起来的主线,让一盘散珠串成美仑美奂的倾城之链。
二是善于沟通。子贡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如此善辩,善于宣传,生意也才能做好。
三是了解市场行情。端木赐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时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众所周知,孔子曾周游列国14载而不知倦,作为随行人员之一,端木赐一方面跟师傅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一方面大量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和市场行情,为经商致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四是重情义,讲诚信。史书记载子贡在终身侍奉孔子的学友子路过世以后,便承担起侍奉孔子的责任来。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贡有幸成为陪伴老师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见,他对孔子的真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孔子过世三年之后,守灵的弟子们收拾行囊向子贡行揖礼道别,而子贡则回到灵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独居守灵达三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要知道孔子推崇的三代之礼,父母过世,守灵也不过三年,而子贡守孝六年,不可谓不重情重义也。他这种重情重义的精神也贯彻到经商之中,坚持以“义以求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价格公道,诚信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风范。
五是经营有道。子贡在孔子门下学业大成之后,就去卫国当官,但是他对政治的兴趣终不及他对商业和财富的渴慕。后来就辞官不做,索性家也不回,在曹国和鲁国一带经商。他擅长预测市场,囤积居奇,坚持人弃我取,贱买贵卖,低入高出的经营策略,加之他能精确地料定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货物差价,及时随着市场供需情况转手而谋取利润,一致富累千金,这就是子贡的“经济诀窍”。
从以上可见,子贡所独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通人”,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有一本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子贡,就没有孔子”,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基础的重要,也进一步使我们看到了子贡经商是为了“以身证道”,让老师的学说得以更好地传播。子贡这种以身证道、经商布道的精神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二、范蠡的经商之道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被遵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三年后,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也被称为我国儒商之鼻祖。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陶朱公”范蠡的经商秘诀,史料记载有20条: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 懒惰则百事费
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 散慢则查点难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 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 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 躁暴则交易少
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 潦草则错误多
买卖要机警――切忌托延 托延则机宜失
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 滥入则售价减
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 含糊则争执多
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 讹延则枝节生
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 马虎则失信用
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 滥出则血本亏
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 糊涂则弊端生
账目要稽查――切忌懈怠 懈怠则资本滞
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 放弃则权力损
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 糊浑则判断繁
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 浮躁则失事多
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 粗糙则出品劣
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 惊惶则忘决断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 虚假则害已终
以上简略介绍了“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这八个字的来历,介绍了儒商鼻祖子贡和范蠡的经商之道。尽管子贡和范蠡生活的时代距离今天已经两千余年了,但是他们的儒商风范和经商之道,对今人来说仍然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他们的这种儒商精神和经营战略早已超越了行业的界限,成为中华文明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成为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海内外孔子热方兴未艾,儒商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儒商精神一定会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大潮奔腾向前的灵魂和旗帜,播洒天下、德行天下、惠及天下。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0 seconds width 4 queries.